另一种乡愁——沭阳民歌歌词艺术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所谓民歌,音乐体裁的一种包含了号子,小调等一些文艺形式。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都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唱民歌来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喜、怒、哀、乐,同时也以民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其曲调随性,带着明显的地方特色。歌词一般是大众共同创作,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词性演绎。一首好的民歌是经过不同的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才成为经典不衰的优秀民歌。

沭阳民歌是江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古海州地区重要的历史人文形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体现出强烈的人民性。在创作上具有集体性,在流传上具有口头性和变异性,在艺术形式上和艺术手法上有传承性,它主要反映人民大众悲欢离合的生活、斗争、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直接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沭阳老作家杨鹤高先生把沭阳民歌分为历史传说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喜话歌、麻将歌、爱情歌和王妈说媒小调、周法乾杀妻小调,摇苍龙小调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里笔者不对曲调多做赘述,而是仅仅对有代表性的民歌歌词做一些粗浅的个人赏析。它们同样是民间文学里的艺术瑰宝。

01,馋嘴

桂花开来桂花落,

桂花开在漫山坡。

贵人采花贵人栽,

贵姐还等着贵哥追。

正月里想吃豆芽菜,

二月里想吃野果节。

三月里想吃头刀韭,

四月里想吃梅豆角。

五月里想吃端午粽

六月里想喝鲜桃汁。

七月里想吃大红枣,

八月里想吃老菱角。

九月里想吃黄瓜扭,

十月里想吃冰萝卜。

十一月想吃冰冻块,

十二月想吃雪蛋糕。

一年十二个月想过去,

还想那扬州的干哥哥。

沭阳民歌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在叙述一个过程时,为了表现强烈程度,通常都是以一年的十二个月来表示,想一个人从来不间断,例如《十二月调情》、《小五更》这类的作品,都是强调,自己如何在每一个月都去思念心上人的。

这首《馋嘴》同样采取这种表现手法,把每个月想吃什么东西都吃了个遍,这样应该没有遗憾了吧?有,歌词最后一句话,其实就是这首歌曲的核心,那就是一年里面吃了那么多好吃的,都压抑不了自己思念情郎的心啊!

由于前面大段的铺垫,最后说出的这句话,更有强烈震感作用。把思念的程度瞬间提高许多,可见,古人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多年娴熟。

02,爱你决不嫁旁人

荞麦开花白花花,

望见哥家月季花

骨朵上面含露水,

妹妹脸上羞答答,

巴望头上把花插。

茶豆花开藤连藤,

蚕豆花开黑了心。

哥哥睡觉腿伸直,

爱你绝不嫁旁人。

这首《爱你绝不嫁旁人》的歌词灼热而直白,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在跃然于眼前。

他既是对情郎的承诺,更像是对自己爱情的誓言。既欲拒还羞,却又“巴望头上把花插。”那种妩媚动人的感觉无法言表。把自己心里对于情郎的爱表达的如此美好。

她也表示了决心,虽然写不出“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辞藻,但是她的“蚕豆花开黑了心。”表示自己爱你的一颗心如蚕豆花开一个样,谁也改变不了的。

同时也请哥哥放心,“哥哥睡觉腿伸直”。这句词我们这的方言,表示一𠆤人完成了某件事或相信了某句话,睡觉那是睡的酣畅的,一点可忧心的感觉都没有,让她的哥哥好放心,如果我爱你,这辈子是绝不嫁旁人的!

03,高邮西北乡

高邮上边有个西北乡呀,

有一位小老板开上一爿六成行。

依呀呀喂,

结识个干妹子家住在八里庄。

小老板得了思相病呀,

思想起干妹子实实苦难当。

依呀呀子喂,

带个信给我家干妹子二姑娘。

干妹子接后两眼泪汪汪呀,

可恨我家娘老子待我赛虎狼。

依呀呀喂,

实在是叫奴家没得个好主张。

到了到了清明啊,就是寒食节呀,

收拾的停停当当藏庵里去烧香。

依呀呀子喂

约我家干哥哥两人会一场。 

陪我家干哥哥跪在蒲团上啊,

求一签下下签霸王逼死在乌江。

依呀呀子喂

两人不住泪汪汪相爱空一场。

二小妹子啊一把抓住郎衣裳啊

不求神不求娘只求我郎好心肠啊,

倒不如奔下河你我早早配成双!

这首《高邮西北乡》,据说原先流传在扬州、高邮一带,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民群众的不断传唱传承,今天沭阳当地流传的民歌无论曲调歌词均以脱离了狭隘的高邮西北乡。

这首歌词宛如一首小叙事诗,描述了一对战情侣去庵里上香,求了一个下下签,小姑娘不相信命运,请求小情郎带她去私奔。

这然后我想起前不久一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旧社会,能有这样一个女性勇敢地说出来不相信命运,去相信自己,的确说明沭阳的女孩子在爱情来临的时候,能够去大胆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是由来源的。

04,八路车过来了(四季游春调)

春天到了,

穷人把心焦。

鬼子兵过来了,

这到怎么好?

城里人都搬家,

乡下乱了套。

夏天到了,

麦子变金黄。

鬼子要抢粮,

农民收割忙,

打下了好粮食,

抓紧要收藏。

秋天到了,

鬼子机枪叫,

到处轰大炮,

百姓不得了,

多少人,屠刀下,

英勇头颅抛。

冬天到了,

北风呼呼嚎,

八路军过来了,

把鬼子老窝抄,

老百姓,勇上前,

送粮又送草。

民歌在传承中,同样带有历史的痕迹。这首《八路军来了》真实地纪录了抗日年代老百姓和八路军鱼水情深的关系。

歌词通俗易懂,把一年四季中老百姓的焦虑不安和八路军来以后,在和小鬼子的战斗中,自发送粮送草的情节完整地呈现出来。

这一时期的抗战民歌很多,倒是例如《打东洋》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哪怕民间的这些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为抗战宣传。

05、抬小硪

小小石硪抬起来呀,

大哥小弟把口开。

一齐开口把歌唱,

手拉绳子用力拽。

一下一夯使劲砸,

砸紧屋基把房盖。

太阳一出红彤彤呀,

老头要学老黄忠,

妇女要学穆桂英,

青年要学小罗成。

手拉绳子莫偷懒,

打起压碱做英雄。

亮月一出挂柳梢呀,

大嫂遇到小燥豪。

他说老嫂奶子大,

她骂光棍大滑条。

一骂骂到月西沉,

这才回家去睡觉。

抬起小硪加油干呀,

今晌要吃白米饭。

猪肉锅里烩粉条,

保你吃得满头汗。

盖起新屋好睡觉,

住上新房心舒坦。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沭阳县农村建房或者是铺路打基础,都会“打硪”。打硪时,几个人将磙子或者磨盘高高举过头顶,然后向后退一步,再用力砸向地基,把土砸实,反复进行。

而为了使大家能使上力气,做到动作一致,出力均匀,其中就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有节奏的喊号子,其他人则齐声应答,这叫“喊硪号子”。

打硪和喊硪号,是沭阳传统的民俗文化。解放前后,农村打地基、铺路大都用打硪的方法。

喊硪号主要是调动激情,鼓舞士气。喊硪号者需要嗓门大,声音清楚、洪亮、激昂,喊第一句号子,抬磙子的众人就一齐应和一声,将硪子高高抬起。然后,喊硪号者再喊一声,众人跟着应和一声,再将硪子落下,如此循环。喊硪号子喊不好,抬硪子人就抬不起来。

这首歌词只是真实记录抬小硪的过程。而不是硪号子。打硪号要简洁、有力、有趣,便于大家一起有精神,力气一起使。有一些硪号子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偏粗俗一些。主要看领号人的文化素养,来决定喊号子的内容。下面就是其中一首号子:

领:哎,那边来了

合:嗨,嗨嗨!

领:你表嫂哟!

合:嗨哟,嗨哟,嗨哟!

领:你表嫂哟,

合:嗨,嗨嗨!

领:水蛇腰哟,

合:嗨哎,嗨哟,嗨嗨,

领:走起路来那个,

合:嗨嗨!

领:水上漂嗨!

合:嗨!嗨嗨!

看看,是不是短促有趣?尤其一句水上漂,把小妇女一扭一扭的腰肢步伐,形容的活灵活现的,面前这个小表嫂仿佛就站在眼前呢。

06,姐上南园去摘瓜

姐上南园去摘瓜,

抬头看见婆婆家。

心酸肉发麻,哎嗨哟,

心酸肉发麻。

看到公公不好叫,

见到婆母叫声妈,哎嗨哟

请来喝杯茶。

见到大伯不好叫,

见到小叔笑哈哈。

你哥可在家,哎嗨呦

你哥可在家。

去家快对你哥哥讲

预备银钱带奴家。

奴家十七八,哎嗨哟,

奴家十七八。

头水罗卜二水瓜,

水我才到你家。

迎个劈头仨,哎嗨哟,

迎个劈头仨。

大大(爸爸)不上妈妈床,

哥哥不进嫂嫂房。

小奴我等秋凉,哎嗨哟,

小奴我等秋凉。

丝瓜一老一肚种,

豆角一老两面皮。

小奴家正当时,哎嗨哟

小奴家正当时。

饱汉不知饿汉饥,

骑驴不知步撵的。

你敢也不急,哎嗨哟,

你敢也不急。

再过二年要不带,

怀抱银娃到你家。

丢你活扎扎,哎嗨哟,

丢你活扎扎。

农村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有了婆家,婆家就在南边,自家还有一块小园地(菜地)在那,她去釆瓜,既担心遇到婆婆家的人,因为害羞,遇到了不知怎么叫。却又非常想遇到。

小姑娘想早点嫁过去。有些怨情郎不过来早点提亲,她看景生喻,“丝瓜一老一肚种,豆角一老两面皮。”自己怎么水嫩不娶,老了如丝瓜一样就不好看了。

小丫头最后还发了狠心,再过两年你不带我,到时候我挺着大肚子,怀着你家种,看你在庄上丢人不丢人?

咱们沭阳的小大姐,够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