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语言专业知识

如题所述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和示范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不是幼儿随意的自发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幼儿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新的教育观强调,幼儿教育不是教师教幼儿学习的活动,而是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诱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不仅用语言有意识地提供信息、传递知识,而且还应有目的地影响幼儿的学习和认知活动。如复习几何图形的活动,当教师出示了身体由几何图形构成的机器人后,怎样去唤起幼儿的兴趣呢?怎样教他们学会正确的口语表达呢?当然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说:“头是圆形,身子是正方形……”这样太枯燥,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更有效的做法是让幼儿把自己的身体和机器人对照一下,看是不是一样。有趣的是机器人有个翘起的小辫子(天线),虽然这与认识图形无关,但却能引起幼儿兴趣。继而,幼儿会兴致勃勃地说出圆形的脑袋、三角形的鼻子等各种图形。这里不仅需要教师生动的讲述,还要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亲切的鼓励、及时的表扬和纠正。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只有使用好这个创造工具,才能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语言既要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又要符合语法规范。即教师在讲述中用词要具体,词语顺序、词语搭配要正确。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说“从前在一个地方”,就不如“在一座小房子里”、“在一棵大树下”更具体;介绍交通规则,说“一个”汽车,“一伙”人,就不如“一辆”汽车、“一群”人规范。幼儿爱动、好奇,教师就要把动词、形容词使用好,还有象声词的运用,更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在这类知识性活动中,不仅发展了智力、丰富了知识,而且还能受到规范化语言的训练,从而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其二,适当地引导,帮助幼儿正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幼儿评价一个事物时说:“大灰狼很坏”、“小猴不对”等简单的话,却说不出为什么。这时教师可以重复幼儿的话,再加以引伸。“对,大灰狼很坏,它把小红帽吃了。他又干了什么坏事呀?”这就能使幼儿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来。当幼儿不能清楚地进行表述时,教师应帮助他用一些介词、连词来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三,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如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如果只抽象地说“要守纪律”,幼儿很可能会问“纪律什么样?”“怎样才能守住它?”这并不可笑,因为幼儿就是靠形象认识事物的。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解释的:纪律象个大圆圈,小朋友不遵守它就不圆了,如果不圆就没法滚动了。你看自行车的车轮,如果不圆就不能前进。不能说这位教师的比喻十分恰当,但她能用形象的东西说明抽象的道理,是值得肯定的。
其四,恰当的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提示:弯弯的月亮象什么?幼儿会说出象小船的句子。如何引发幼儿更丰富的想象呢?教师可以用欢快的语调、以自述的口吻告诉孩子们月亮的不断变化:我的名字叫月亮,我的身体每天都在变。最早我的身体只有一条线那么细,你们看象什么呀?这样一边讲一边问,再加上几个不同的月亮图形,幼儿的想象会随着教师的生动叙述扩展开来,他们能说出:象指甲、象香蕉、象桔瓣、象摇蓝、象月饼、象汽球、象镜子等多种句子。其比喻和想象之奇妙,为成人所不及。这就是语言艺术为幼儿启开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为了发展幼儿语言的需要,还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娃娃腔,一种是成人化。娃娃腔是指一些不规范的小儿语,如把汽车说成“嘟嘟”,喝水说成“喝匪”。教师的语言要求浅显易懂,但绝不降低语言水平,迁就幼儿的不正确语言。成人化是走向另一极端的错误做法,把早晨景色用“雄鸡报晓”“冉冉升起”等词语进行描述,致使幼儿理解不了。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和亲切感
教师整天和幼儿在一起,要说很多话,有些话象圣旨一样很见效,有的则象“耳旁风”一样,毫无作用。如何利用语言技巧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积极情感,应当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比如早晨入园要问好,下午离园要道别,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忘记。这时教师的再三强调,就不如主动地问声好或说声再见更有效。因为幼儿无意记忆强,教师的这种做法能有效加强对幼儿的教育信号,幼儿马上被提醒了。他会想,明天早上,我一来就问老师好。
教幼儿学习和使用礼貌用语可以培养幼儿优良的品质,幼儿教师要率先垂范。有这样一件小事:小亮在游戏活动时拉了一裤子,教师帮助他脱裤子时只轻声说了句“真臭”,接着就响起了“真臭”、“真臭”的叫喊声,这位教师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话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就诚恳地说:“对不起,小亮,老师不该嫌臭。”接着对全体幼儿说:“小亮不是故意的,我们大家来帮助,好吗?”“好!”话音未落就有几个孩子上前帮小亮脱鞋、拿盆端水。在平常,幼儿为老师搬来一把小椅子,亲切地说一声“谢谢”,幼儿会欢快地回你一句“别客气”;用“请”字让幼儿做事,他们会很乐意地去做。是的,“对儿童的幼小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
日常与幼儿交谈,一忌简单粗暴,二忌截住话头,三忌强制命令。在幼儿园有好多孩子不愿吃肥肉,对这一现象如果进行训斥:“肥肉里有丰富的营养,怎么不吃?”幼儿会默默不作声,也可能会强咽下不愿吃的肥肉。不过长此以往,幼儿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就会埋在心里。假如换个说法:“哦,为什么不愿吃呢?说给老师听听,好吗?”幼儿会感到老师是关心他,内心的情感也会一触即发,其教育效果就会好多了。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素质
语言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和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幼儿教师的语言素质首先是一个师德修养问题。古人云“言,必声也。”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他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其次是专业知识修养和语言训练修养。教师要尽量扩大知识面,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信息,博采众长,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同时注意积累词汇,加强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提高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学好用好普通话是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必须掌握好普通的语音、词汇,克服方言土语的干扰。如果我们不注意纠正,就会给下一代造成不小的损失。据调查,现在有不少农村幼儿园、学前班的教师不讲普通话,有的讲普通话也是南腔北调,发音不准,用词不当。为此,应该提倡幼儿教师练好普通话这一基本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