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埠镇的自然环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地层情况:①黄金埠镇域大部分基底属于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其岩性为灰绿色的千枚岩,间夹沙质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层及千枚状态岩。上部为灰黑色含炭质千枚岩,厚度达14922米。 小部分石炭系下统梓山组,其岩性为灰白色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夹薄煤层及耐火粘土。厚300米左右,连续沉积于华山岭组之上。零星部分属于石炭系下统华山岭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紫红色砂岩,砾岩夹粉砂岩及砂质页岩底部灰白色砾岩。厚约182米,不整合于双桥山群之上。
②黄金埠镇第四系地层发育齐全,出露面积较大。
大部分属于上更新统地层,上层:褐红色亚粘土,含多量的圆珠状铁锰质结核,同时含少量的白云母片及石英砂粒;中层 :淡黄色粘土状似网状结构,并含多置的铁锰质结核;下层:砂砾卵石层,卵石成分为石英变质岩,次棱角状。 小部分属于中更新统地层的河谷平原区:本层位岩性出露不全,多为红土植盖。上层:为均质红土,厚约1一 4.5米;中层:为网纹状红土层,呈透镜状分布厚约0.5—5. 5米;下层:为红土砾石层,砾石主要成分为石英,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差,为次棱角状砾石,砾径大小不一,厚度0.3—4米。
③全新统:全新统地层为近代冲积层。受地形和搬运动力影响甚大,可分以下冲积层、湖泊沉积层、残坡积层,黄金埠镇大部分属于残坡积层,但分布零星而不连续,其岩性主要是亚粘土,有时夹少量碎石,而下过渡到基岩风化层。
地质情况:黄金埠镇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该地地质构造特征为社庚至五雷复背斜,西南部分为复向斜等构造带,该构造带主要由原古界双桥山群变质岩所形成的一系列轴向东西、向北倾斜,向南倒转的复式楮皱带组成。主要的褶皱有社庚倒转背斜,长春桥倒转向斜,寨里倒转背斜,王家坡倒转向斜等。 地形情况:东部以丘陵为主,西部为河谷平原,信江沿西、南边界北去。黄金埠镇地形地貌基本上由低丘和滨湖平原所构成,东北高,西南低 ,由东北部丘陵向西南缓慢倾斜,过渡到湖滨平原。中部为平原区,东北部为低丘区,西南部为湖区。
镇区处于信江下游的河谷松平原上。东北部为绵延群峰,最高峰万春寨海拔328米,为余干县第二高峰。中、西部为平原,以江西四大江河之一的信江为西临界线。其他地方地势都较为平坦低洼,湖泊众多,周围多为良田、菜地。
主要山峰为万春寨、云岭包(位于黄金埠镇原峡山乡云岭村旁,面积1平方公里,
海拔142米,因如入云端故名。)、翔凤尖(在县东南黄金埠镇郊外,面积8平方公里,海拔79米,以顶端状如飞翔之凤得名。)、麻岭峰(在县东南黄金埠镇境内,面积2平方公里,海拔308米,因岭上松树茂密如麻得名。)
地貌情况:①黄金埠主要地貌为侵蚀剥蚀丘陵地貌,主要由双桥山群变质岩系组成。海拔150-250米,最高峰海拔标高390米,相对标高50-120米。山坡较缓,一般25度至40度,山顶浑园状,沟谷多呈“U”字型状。
②部分地貌为堆积河、湖平原地貌,分布于信江一带,由第四系全新统及更新地层组成冲积平原及阶地。小部分为冲积平原,分布于信江及其支流、湖泊沿岸,由全新统湖泊冲积层组成高河漫滩。地面平坦。海拔14-22米,可高出枯水期河湖水位2. 5—5米。
黄金埠镇属于余干县地貌当中的一级阶地,由上更新统组成一级内迭(黄金埠)或嵌入(大溪渡)阶地。阶面较平坦,微向信江河床倾斜。海拔高20米一23米,高出平原1-2米。 黄金埠镇气候四季分布明显,夏天炎热,冬天寒冷,春暖秋爽,高温能达到40度,低温会降到零下15度,温差相差特别大,但它的气候比较温和,降水量充足,阳光照射时间也比较长,全年无霜期也很长,属于标准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为17.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2℃,极端最低气温为-14.3℃, 最热月平均气温29.7℃,极端最高气温为40.1℃。
该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2.5小时,日照率42.5%,太阳辐射总量100.29千卡/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56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1586.4毫米,4、5、6月为降雨集中季节,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月平均降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1558毫米,7-11月的蒸发量均大于降雨量,有明显的伏旱和秋旱现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
湿度年均相对平湿度为81%。年内各月湿度平稳,变化幅度较小,在77 -85%之间。春季、霉雨季节,相对湿度稍高,可达85%;雨季过后,相对湿度又逐渐下降,夏季蒸发量大,相对湿度75%。这种湿度变化平稳的特点有利于秋收作物的生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