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和战国时期有区别吗?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时期和战国时期是有区别的,春秋战国时期包含战国时期,而且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比战国时期多很多,它们的区别是:

1、春秋战国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而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战国的春秋时期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而在战国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3、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而在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说说这两个时期给我的印象吧。

      春秋时期还保留着一些西周时期的规则,社会秩序并没有完全崩坏,只能说出现了裂痕。在春秋时期的战争其实还是很克制的,比如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并没有对楚军半渡而击,而是遵守古法用礼义之兵,当然战争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这也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以我觉得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还是像宋襄公这样的,不过这种观点越来越适应不了争霸的需求。

      到了战国,则是完全的礼崩乐坏,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惨烈,战争由武士阶层的战争扩大到“总体战”,平民也完全的参与到战争中。周天子的象征能力也已经削弱至几乎为零。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以后,完全摒弃古法,连平民也能通过军功晋升(这在春秋是不可想象的),秦国成为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国家。另外,除了秦国行郡县制以外,其他各个诸侯国也在一步一步的废除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封建制度在战国时渐渐式微,到秦统一六国时,封建制度完全消亡。

半桶水的历史爱好者一枚,以上是我对春秋战国的主观印象,并无严谨的查证,里面的错漏还请看到的大神帮忙纠正。

春秋与战国分界的标志是,赵魏韩三家分晋,而且周天子还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席位,给了他们爵位,姬姓大国之晋从此不复存在;十余年后,田氏篡齐,周王依旧承认其地位,姜太公之后世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如此公然的弑主夺位之行为,竟然获得了一向以礼乐、宗法为纲的周天子的认可,可见此时的礼崩乐坏至于何种地步,周王室已完全没有了任何约束力——从军事实力到文化的向心力尽皆如此。

可以说,春秋时的战争,还是以保卫周天子甚至中原文化圈为名义的战争。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就是帮助中原大小各国驱赶了戎狄的入侵,然后还制衡了楚国的北侵;晋国称霸百余年,更是始终以对付楚国为目标,使之不能问周室之鼎,而且还牢牢控制了秦国进入中原之要道,可谓是周王室的结实屏障;秦由于崤函之道被晋国控制,就一心开拓西方之地,与戎狄做着持续而顽强的斗争;楚国实力最强,一心想要颠覆周室,不过就算是楚庄王时期,楚国有着非常难得的机遇,依然还是因为“在德不在险”的价值观所束缚,没能走出最后一步。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共主,一切战争的名义,都还要和保卫周室挂上勾。

反观战国时期,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终被秦军轻易消灭。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有区别,春秋战国时期包括了东周整个时期,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而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分,不论国家的话,日本也有一个日本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1-26
春秋与战国是属于周朝因军政管治权下放不当演变成后来列国并起的时代,就是由周朝迁都洛邑起为东周的时期,具体区别是春秋比战国更为混乱,春秋时期大小不一有:燕、戎、齐、秦、蜀、巴、楚、吴、越、晋、卫、鲁、郑、陈、蔡、宋等诸候各据一方,不过即使周朝已经全无实际的统治权,但各诸侯仍然奉周天子为王,仍然称自己是臣下,三家分晋后,进入战国时期的七雄:齐、楚、燕、魏、赵、韩、秦则切底消灭了其它诸候国,进一步整治了混乱局面,更迫令周天子给予其各自封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到最后由强秦灭掉其它六国与周朝,正式结束了整个东周时代,故此若说分别,就应该是战国时期没有春秋时期那么混乱,战局和形势都清晰
第4个回答  2020-10-01
春秋战国时期包含战国时期,而且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比战国时期多很多,它们的区别是:
1、春秋战国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而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战国的春秋时期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而在战国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3、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而在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