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民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明末民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背景:

  1、自然灾害和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2、崇祯帝大规模清洗造成的政治乱相也是引发民变的重要因素,持续两年多的大清洗造成了中枢瘫痪,才使局面迅速恶化。

  3、进入小冰期,气候持续恶劣。皇权旁落,离心离德,期间又不合时宜地增收三饷,激起民变。

  经过:

  结果:

  以失败告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23
明末农民起义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自成之乱、张献忠之乱 等,爆发于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的一场农民战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政府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池之战、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后期出于民族大义,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军入关后疯狂的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势力和清军的嚣张气焰。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和总结。
第2个回答  2015-04-21
第一类是聚众闹赈,大多数情况下是当地或有小荒,但不达救赈之标准,而有民众到地方官府求赈。求赈的方式大多先是以罢市要挟,或是直接到官府哄闹告灾,偶有毁公堂物或殴差役的暴力事件发生。
第二是反地方官与保留地方官运动,在明代反官事件中,反对的理由牵涉到地方官失职的原因,如私自加派、敛钱自肥等等。而且集体行动都相当激烈。如殴打地方官后再驱逐之,清代的反官事件反对的理由并不都是因为地方官行政措施失当,而是税收的改革有碍部分既得利益者所致。至于保留地方官一则可能是因为当事人本身的确是个好官,才会有许多人民请愿或罢市要求保留。
第三类就是地方的贪官污吏发动叛乱,蛊惑民众

明初民变,第一比较频繁,第二地域广泛。民变初级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地域不断扩大,由陕西到山西,再由山西到河南、河北不断蔓延。这种状况是民军尚不能与官军正面交锋,只能实行避实就虚的运动战,由压力大的地区流向压力小的地区

民变初期,民军力量弱小,无力与官军进行正面冲突,处于被官军围杀的态势,其活动主要特点是到处流动躲官军,并乘虚突袭官府。在走投无路时容易选择投降,但走出困境后又很快重操旧业,呈现出“旋抚旋叛”,反复无常的特点。
王左挂一支民军力量相对较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民军分布范围很广,战斗规模很小,任何一场战斗或是任何一支民军的失败,都无碍大局,改变不了民变规模不断扩大的总体格局。
总管明朝上下,民变始终伴随着明朝。通过农民起义战争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不甘心忍受压迫和屈辱的农民大众一次一的打击了地主阶级和统治力量。追问

明末民变的结果,不是明初民变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