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秦国在军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如题所述

1、吴起(BC440~BC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BC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著有《吴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录《吴起》48篇),但已散佚,现存的版本据考证应是汉朝人所写。又有人根据《左传》描写战争的真实程度、有倾向性地对魏、楚历代先王赞美和对楚国贵族的鄙视提出《左传》也是吴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三合一了。 赞曰:尉缭称吴起“提七万之众,天下莫能当之”,实非过誉。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政治才华毫不逊于军事才华,不应但以军事家视之。后世儒生常以他的个人品德对他大加非议,又以他的结局作为不能变法的依据。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仅限于理论上),可是国家有事时,他们除了可耻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自杀又能干些什么呢?

2、白起(?~BC257):又名公孙起,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BC294年,白起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BC292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魏国,攻占大小城池六十一个。BC291年,白起与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BC286年攻赵,取光狼城。BC279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BC273年,白起与胡阳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急行八日,大破联军于华阳,魏将芒卯败逃,俘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BC264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BC263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BC262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郡守冯亭派人往赵国请求归赵。赵孝成王赵丹与平原君赵胜等为此计议,赵胜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BC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丹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昭襄王嬴稷见赵王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八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此即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BC259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睢,范睢也怕白起功劳和地位超过自己,就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嬴稷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嬴稷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嬴稷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嬴稷改派王龅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同楚国春申君黄歇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嬴稷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睢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嬴稷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嬴稷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嬴稷与范睢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不服,不如处死。于是嬴稷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赞曰:白起实力堪称恐怖,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攻取七十余城,歼敌合计达百万,未尝败绩,秦国统一的基础实际上是他打下来的。杀降则是他的一个大污点,而且加大了日后秦军劝降对方的难度。

3、李牧(?~BC229年): 赵惠文王赵何以、孝成王赵丹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此即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起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约在BC246年以后,李牧到朝中任职,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赵偃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BC244年,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拔武遂、方城。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BC233年,赵将扈辄为秦将桓齮(即樊于期)所败,丧师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形势危急,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李牧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全歼10万余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此战给秦国以沉重打击,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BC232年,秦复攻赵番吾,李牧迎战,再次重创秦军,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BC229年,秦派王翦攻赵,赵以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不得进,就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他在赵幽穆王赵迁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赵王中计,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从命,赵国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撤换了司马尚。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良将。三个月后,秦将王翦乘势急攻,大破赵军,杀赵葱,虏赵迁及颜聚,赵国灭亡。 赞曰:李牧的实力比之白起亦不遑多让,连封号也一样。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即亡,足可以说明他的地位。世界上自毁长城的白痴君主总是层出不穷,赵迁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01

    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军事最为强大的国家。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由弱转强,历经多次战争而击败各国。在长平之战后,几乎占有一半的天下。

    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方针,展开秦灭六国之战。

简介: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传说周孝王因秦祖先秦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于秦,作为周朝附庸。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获封为诸侯,伯爵,秦始建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陕西一带。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国在秦穆公时代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第2个回答  2016-05-30
耕战制度
耕,即农耕;战,即作战。主要目的是实现兵农合一,既保障国家的经济力量,又保障国家的军事力量。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日趋没落,封建地主阶级们通过“耕战”,在各国陆续取得政权。耕战思想就是说经济思想是为强国服务、为战争服务的经济思想。
春秋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从军,因此战争具有礼仪性质或者说游戏性质;战国以后,战事日渐惨烈,从贵族战争演变成为全面战争。耕战制度也就是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而出现的,主要是黄老道家与法家人士倡导。最著者则是商鞅、韩非,他在秦国建立的二十等爵制度就是对耕战的保障。战国之前,没有纯粹的农民,军人皆是贵族;耕战制度建立后,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体,贵族多由军人出身。秦国即凭借强大的农民生产体系、全民皆兵以及战争鼓励制度,从而横扫六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