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父亲的病表达了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父亲的病》讽刺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药引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扩展资料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朝花夕拾》里读到了青年的鲁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气。《琐记》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

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这是在许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觉。曾有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人生阅历的疏密、时代氛围的错落,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思想。过多的“斗士”形象的渲染,让人过多的感受到鲁迅的“冷峻”,就像最常见的那张他的照片。

圆而胖的名医本名姚芝轩,这个反面人物坏在“瞒”病人。不告诉病人具体症状,只是模棱两可地说他明白了,其实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病人已经没有脉了,他还是从从容容的,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惯骗。

他还自己为自己造“传说”(总不可能是病家造的传说吧?),造舆论;把自己和真正的名医叶天士先生相提并论,只为了给大家造成错觉。

实在没辙治好周伯宜的病之后,便拉陈莲河来替罪,自己脱身了,如文中所说:“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作品包括纳米布沙漠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4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8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父亲的病》讽刺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药引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第3个回答  2020-08-23
章节测验
父亲的病、琐记
1.[填空题]
《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 )、( )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第1空:
第2空:
2.[填空题]
《琐记》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 ),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第1空:
提交保存
第4个回答  2021-10-06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