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民币钞票面额的规律 面额是有形货币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各券别货币之间从本质上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纵观人民币诞生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面额设定和变化虽然并不十分复杂,却也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规律。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情况并结合生活实践,试对人民币有史以来各券别面额状况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人民币面额数值的基本设定 我认为,人民币的基本面额取值一般可以说是1、2、5和10。而其中最基本的取值恐怕应该是1、2、5。因为10是1的特殊倍数(10实际上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1)。1是最基本的面额不容置疑,而5则是介于十个自然数的中间位置(近似比例中项),并且是一个非常便于运算的数值;2又是介于1到5的中间位置(近似比例中项)。因此,我认为只有1和5才属于已经是并且必将长期是人民币面额的最基本取值。 二、关于人民币面额的历史演变规律 自从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以来,其面额变化就从未停止过。第一套人民币没有辅币,因此当时人民币最小的面额为1元,最大的面额为50000元。这其中还有2元、3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那么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第一套人民币的基本面额取值设定为1、2、5。因为无论国内国外,无论过去将来,面额取值都少不了1。而5是1到10的近似比例中项,居于十个自然数中间位置,所以取5也是非常方便流通需要的。同时2又是1到5的近似比例中项,所以取2作为钞票面额的数值也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第二套人民币尽管增加了“角”和“分”这些辅币,但是辅币中仍然是以1、2、5为面额的基本取值。如:1分和1角,2分和2角,5分和5角。主币面额取值为1元、2元、3元、5元和10元。尽管短暂保留了3元面额(后来由于某种原因3元券被停止流通),但是仍不能改变第二套人民币面额取值的1、2、5这一基本规律。 第三套人民币的面额设定为1角、2角、5角、1元、2元、5元和10元,这是典型的1、2、5取值特征。 第四套人民币的面额设定为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这基本可以算是一种三级式1、2、5取值形式。从角、元到十元三个级别,基本因循了1、2、5的取值特征。虽然十元级部分尚没有20元,但是对100元可以视为10个10元。 第五套人民币的面额设定为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同样属于1、2、5的取值规律。虽然取消了2角和2元的面额,但是增加了20元的面额,使第五套人民币继续以1、2、5的取值特点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同时也证明了人民币面额取值对1和5的依附特征。 另外,人民币1955年版(1分、2分、5分)、1980年版(1角、2角、5角、1元)、和1991年版(1角、5角、1元)的流通硬币,同样包括了1、2、5三个数值的面额设定。 从以上人民币的历史演变来看,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其1、2、5就是人民币面额设定的基本取值这一规律特征始终没有变。 三、关于人民币面额的实际价值问题 笔者在内蒙古财经学院学习《证券投资学》时,曾了解到有关证券发行价格方面的三个概念,即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其中只有平价发行才是与票面价值相等的发行(溢价为高于票面价值,折价为低于票面价值)。受这一现象的启发,使我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币即使是同一种面额,它们相互之间的实际票面价值也未必相等。例如,第一套人民币没有辅币,其最大面额为50000元。在第二套人民币(即新币)发行时,国家当时规定的旧币与新币兑换比例为1:10000。也就是说,历史上人民币最大面额的50000元券,只相当于现在的5元券的实际价值。那么,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第一套人民币当时全部都是“折价”发行的。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一)人民币最大的面额是50000元券,但是最大的价值是第四套和第五套的100元券; (二)人民币面额最小的是1分券,但是价值最小的人民币不是1分券而是第一套人民币的1元券。 以上算是笔者对人民币票面面额设定以及相关问题的初浅探研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