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祛风邪、养肝胆怎么做?

如题所述

风邪袭表之初大部分有类似感冒的表现,如发热畏风,咳嗽咽痛等,此时如能重视,注意多休息,多饮水,多吃水果,可以起到增津液,养肝血,息肝风的作用,适当服一点解表发散、清火的中药,风热之邪就在清浅的阶段表散了,不至于酿成重病,所谓“上医治未病,善治者治皮毛”就是这个意思春。生命季节国际美容健康管理机构春季祛风护理中,利用二十四节气祛风调和液,通过祛除人体各个部分的风邪,打通不畅的经脉,补充能量,使人身体舒泰,酸痛消除,用后有按摩般通体舒畅之感,天然成分持续作用,能促进机体自我修复、改善睡眠和局部疼痛,消除疲劳,让头、颈、身体舒展自如,全面解决全身恶风、蜷缩怕冷等状态。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是计划的时刻,是新一轮征途的开始,而健康是这所有一切的前提条件。《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依此,我们把春季的养生归结为以下五要素:一、睡眠要减少《内经》要我们在春季应“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过了冬季,白天时间延长,夜晚缩短,按照《内经》的理论,我们也应该顺应这种昼夜的变动规律,适度减少睡眠,增加活动时间。因为,人体阳气的生发和闭藏的状态,是与睡眠密切相关的,当我们清醒时,阳气行于表、行于外;当我们入睡时,阳气行于内、行于脏。因此,要想使人体的阳气像自然界的阳气一样能够生发,就要减少睡眠时间,睡眠过多,极易使人体的阳气郁滞体内,不利于“春夏养阳”。但古代医家也强调,虽然春季要“晚睡早起”,早起也不要早于鸡鸣的时段,即不要在5点前起床;晚睡不要晚于半夜子时,即不要在晚上11点后再睡,否则,也会对人体健康不利。临床医学证明,除去遗传、传染因素,大多数的肝脏疾病都与“熬夜”有关。熬夜时,人体中的血液都供给了脑部,内脏供血就会相应减少,导致肝脏乏氧,长此以往,就会对肝脏造成损害。23时至次日3时,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段,也是肝脏最佳的排毒时期,如果肝脏功能得不到休息,会引起肝脏血流相对不足,已受损的肝细胞难以修复并加剧恶化。而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脏受损足以损害全身。所以,“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并不夸张。二、运动要增加虽然《黄帝内经》对运动并不像西方文化那样重视,但对于春季,提出了“广步于庭”,即要在庭院内大步流星地散步。因为一则可以通过运动长养人体的阳气,因为阳气主动,运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适度的运动对人体的阳气有长养的作用,运动本身也符合“春者,蠢也,动也”的本意;二则通过观赏自然环境中的新绿,达到疏达肝气的目的,这是春季养生气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内经》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声色气味均可以入通于人体的五脏,与不同的脏腑存在着不同的入通关系,青绿色是可以入养肝脏的。多看绿色,多运动,可以舒肝养肝。当然,这句经文的出现有其相应的历史背景。古代大户人家,往往有很大的庭院或花园。在交通不便利,人们普遍穿着宽衣长袍的情况下,郊外踏青与晨起跑步的锻炼计划可能难以实行,所以在庭院里散步,是一种最为可行的运动方式。清代画家高桐轩写的《养生十乐》中有“漫步之乐”,说“起身静步于中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胸怀为之一畅”说的就是春季养生方法。其精神实质,都是强调在春天内应有适度的户外运动。我们现代人,自然不必拘泥于庭院散步的方式,晨起跑步、郊外踏青、周末放风筝、爬山等,均是极好的运动方式,这对阳气的生发、肝气的疏达,皆有良好的促益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春季的一种多发病——抑郁症的发生。三、穿衣要宽缓“披发缓形”之意是要披散头发、宽缓衣着,这也是促进人体阳气生发的一种方法。为何要专门对头发和衣着提出要求呢?因为,按照《内经》理论,人体的阳气总是不停地向上、向外发散,同时又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中六条阳经均聚集在头面部,因此,头发和衣着的状态便对阳气的生发有一定的影响。要生发人体的阳气,就必须使头部以及外周皮肤处于舒缓、放松的状态。同时,“披发缓形”还有助于放松身心、消除机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而肝脏和心脏相通的地方是气血聚集流动最多的地方。肝是血库,心是血泵,心血不足,非心脏本身造成,而是肝脏供血不足。因何供血不足,因为两脏之间的通路瘀阻。因何瘀阻,源于肝气不舒,气滞则血瘀。“冲”字还有用水灌注的意思,更加形象的告诉我们刺激太冲穴就会把肝的血液灌注到心脏中去。但一定要朝“行间”的方向去揉。行间是肝经的“火穴”,肝脏属木,心脏属火,正是“木生火”之意。四、情志要开心作为春季的精神调摄,《内经》的要求是“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即对待小动物类,要少杀生,多放生;对待周围的亲人、朋友,要多给予,多关爱,少索取;对待下属,要多赏赐,多奖励,少惩罚。通过这些行为,意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人心情愉快,即“以使志生”。与周围人的关系紧张者,心理精神则会抑郁。春季肝气主令,各种不良的情绪在春季均易伤及肝脏,而春季我们尤其要注意不要“动怒”,因为情绪与五脏之间也有对应入通关系,“怒”为肝主的情绪,暴怒最易伤肝,迫使气血上逆,再与阳气升发的季节相合,极易出现肝阳勃发,而见到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甚至晕厥等,即相当于高血压病、或脑中风病。从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来看,春季确实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而情绪“郁结”亦为春季的大忌,因为情绪郁结会导致肝气郁而不发,加重全身的郁滞症状,不但使阳气难以生发,而且极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病。五、食物要色青绿、味辛甘春天多食青绿色的蔬菜和水果,因为青色、绿色入通于肝,善养肝气,同时眼睛可多看绿色的景色,以助益肝气的升发。春天阳气上升,有很多人会出现一些火热上扰的征象,绿色的水果、蔬菜还可以清解虚火。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除了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之外,还要多吃些甘甜的饮食, 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辛味主发散,酸味主收敛不利于肝的疏泄,甘味气性柔和,可使肝气柔和地生发;同时,甘味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气,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为了预防肝木克土,出现脾胃之气的衰弱,要多食用甘甜的食物,如五谷中的糯米、黑米、黍米、燕麦、大枣,蔬菜中的冬葵、南瓜、胡萝卜、菜花、莴笋、白菜等皆为甘味。因此,甘味食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适宜的春季食品。当然,对于某些容易在春季发病的人,如高血压、皮肤过敏等,往往是由于阳气升发太过所致,则要注意饮食方面适度增加酸凉味食物,如乌梅、酸苹果、葡萄、脐橙等,这样可以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从上述春季养生五要素中不难看出,春天养生贵在养血,养血贵在疏通经络,保持经络通畅最重要的是保护肝胆。日常最简单易行又能肝胆保养方法就是坚持早晚各一次用双手敲打胆经,就是敲打自己大腿外侧的胆经、手臂内侧的心包经各36下左右。日积月累,你会明显地感到身轻如燕,胃口舒畅,春困现象明显减少。同时散步走路是保持经络通畅的第二要素,要坚持每天步行并且争取日积月累,越走越多,越走越习惯就好了。春天大自然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人行走在天地间呼吸天地之灵气,帮助身体生发,修复损伤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第三坚持晚上热水泡脚的好习惯,因为早春咋暖还寒,阴湿较重,通过热水泡脚不仅驱除体内的寒气,还可以通过经络排除体内一天的疲劳和体内垃圾毒气。临睡泡脚是适合一年四季自我养生最好的简便办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