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领导提意见(转)

如题所述

(2)对真正爱听意见的(不多),你的意见一定要看得准、提的对、对他好,可以口头提出,最好以书面形式,这样比较严肃,应该婉转地提出,千万不要尖刻!稍微带有商量的口吻,使他容易接受。可提可不提的问题不要提。(3)如你提的意见被采纳,说明你有水平,会增加对你的信任。一定搞清领导对意见的的真心还是假意,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仅供参考!祝你成功!怎样给领导提意见2(转载自堂堂正正的博客) 《晏子春秋》记叙的是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虽有史学家认为该书并不真实,但其中毕竟汇集了晏子的诸多事迹,是我们了解晏子的重要文献。晏子在齐庄公、景公时任齐国相,以机警多智,能言善辩著称。仅《晏子春秋》一书中所载他进谏言事就多达212条,数目之多,涉及内容之广,在同时代士大夫中绝无仅有。从心理学上看,人都有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心理,古代的君王更是如此。与晏子同时的一些士大夫就曾因不善于进谏惹来杀身之祸。那么晏子何以能够畅所欲言呢?我曾以为也许是晏子的命好,遇到齐庄公、景公这样的开明的君主,给了他谏事和成名的机会。但细读《晏子春秋》,发现晏子其实很不简单,他进谏言事,不仅言之成理,谏之有道,而且很讲究技巧,谏的得法。今举其谏事一二,或可参其大概。 比如,景公平时好喝两盅,高兴了就酗酒无度。大臣玄章进谏道:“您这样酗酒,既伤身体,又带坏了风气,实在不应该。如果您再喝下去,我就一头撞死。”景公听了心理不舒服,对晏子说:“玄章劝我戒酒,我知道他是好意,可他竟以死相逼,难道我还怕他死了不成?”晏子一听,立即谏道:“玄章遇到您这样的明君真是太幸运了,如果他是对桀纣说这些,恐怕早就没命了。”景公听了心里挺美,酒还真戒了一阵子。 又比如,齐景公准备建一座大台,命令民工在寒冬施工,民工不堪冻饿,怨声四起。晏子向景公建议停止施工,景公同意了。在景公未下令之前,晏子跑到工地上,拿着鞭子抽打民工,催逼他们要加紧施工,民工对晏子非常怨恨,骂他是助纣为虐。不久景公下令停工,民工都说景公好,把不是推到晏子身上。孔子听说此事后十分感慨,他认为晏子是善为人臣的人,把赞誉送给君主,责任留给自己,而且还为百姓办了好事,真是难能可贵呀!晏子进谏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提意见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提意见的目的不是借机发泄自己的不满,是为了被采纳和解决问题。提意见的确有个方法和技巧问题。该怎样给领导提意见(转载自堂堂正正的博客)臧僖伯谏观鱼 现代领导科学十分注重研究沟通,但研究领导与下属如何沟通的多,研究下属如何给领导提意见的就少了。好在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事例,供我们借鉴、学习。臧僖伯谏观鱼就是很好的一例。某年春,鲁隐公听说捕鱼时有许多渔具很有趣儿,便要到海边去看。臧僖伯谏道: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君王是不去看的。君主的任务是纳民于轨物,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对百姓的影响,凡是与引导百姓从事生产,习武治兵,遵礼守法无益的事,您都不能做,观渔具之类的事就免了吧。鲁隐公说:我要到基层走走,搞点调研总可以吧?结果他还是到海边去观渔具了。应该说,臧僖伯讲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隐公听不进去呢?显然臧僖伯在进谏时只顾按着自己的想法照直说,并没有注意隐公的感受和兴趣,自以为反正我说的有道理,爱不爱听是你的事,结果必然遭冷遇。这说明提意见的确有个方式方法问题,尤其是给领导提意见,更要讲究点技巧。古人对此早有认识,韩非子曾专门为此写了《说难》一文。这方面我一直推崇晏子,欣赏他的机智灵活,其实这也是他的一种智慧。就拿隐公来讲,他心里清楚地知道臧僖伯的话是对的,但当时他的兴趣在彼不在此,所以好的建议也未必能引起重视。古人讲:进谏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如何使己方的意见让对方感兴趣并乐于接受是进谏的关键。生活中每当看到有人因提意见而被误解,受冷遇,遭打击时,心里总是不舒服,在为其好心被误解而不平的同时,也对他们过于憨直,不能智慧地表达而叹息不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