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养孩子压力很大,而以前养孩子却很轻松

如题所述

做父母的,都希望对孩子尽心尽力,但常常是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培养出从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陪着、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这样被“照顾”着的孩子,生活中几乎只剩下了上课、上兴趣班这两件事,既发展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妈妈就只好一直照顾着、伺候着、累着了。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爸爸妈妈才能做到真正的轻松。这样不是为了偷懒,而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中国爸妈养孩子累,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原因,还有一个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很确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触过多信息,但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我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爸爸参与过少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爸爸不参与带孩子,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工作量通过分担得以减轻,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养孩子累,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不可回避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压力。部分爸妈片面地认为要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

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我们见过带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见过不少带娃倍感轻松、愉悦的父母。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爸爸妈妈怎么选。如果爸爸妈妈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首先,“优质育儿”与“多花钱、花大钱”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我们可以注意观察一下,那些教育得好,发展得好的,身心都健康的孩子,都不是用钱砸出来的。这些孩子的身后,都有着懂教育、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家庭。
那么,什么是“优质育儿”?
在现有的家庭条件下,给孩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生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让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孩子营造了有爱的家庭氛围,并且付出了尽量多的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这就已经算得上是“优质育儿”了。
有一种一直存在着争议的观点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度多如牛毛的培训机构,通过夸大的宣传和不遗余力地推广,让很多父母误以为这句话中的“起跑线 ”,就是上培训班,上昂贵的私立学校,请高水平的老师当家教等意思。
其实,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外在的那些教育资源和条件,影响孩子的真正的起跑线,恰恰就是孩子的父母本身。
父母自身的修养、学识、勤奋、示范以及给予孩子爱的家庭和心灵的抚育与高质量的陪伴,才是孩子能够赢得胜利的起跑线,也是真正的“优质育儿”的内核。
二、在培养孩子的投入方面,父母是否能够做到“量入为出”和“量力而行”?
如果父母因为要给孩子提供所谓的"优质教育“,却让家庭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正常的生活,这就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了。
特别是不要因为父母自己的虚荣心,而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方面去跟别的孩子攀比。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攀比,是一种心魔,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如果一味地攀比,会让父母和孩子都陷入痛苦的境地。
所以,父母首先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做到量入为出;然后要适当地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要攀比,而要量力而行。
三、父母是否懂得“再好的学区房也不如自己家的书房”?
好的教育最根本的来源是孩子的父母。与其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各种补习班上,不如从小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物质生活上,培养孩子物尽其用,不浪费的好习惯;在生活作息上,培养孩子按时吃饭、到点睡觉的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在学习上,培养孩子专心听讲,专注做作业,及时复习,提前预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心理健康上,培养孩子与人为善,待人接物有礼貌,情绪稳定,心理阳光,性格随和等好的心理状态和高的情商。
而作为父母,多关注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多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信任和安全感,多给孩子做爱读书、爱学习、爱生活、爱家人、爱工作的积极上进的好榜样。
如果父母能够从内而外地培养孩子,用心地陪伴和关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在充满爱的氛围的家庭长大,是不是就不再需要为了买巨贵的学区房而弄得自己殚精力竭了?也不用再为如何解决“优质育儿”和“经济压力大”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而烦恼了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16
因为时代不一样了。
NO.1 教育方式
我们都知道,在七零八零后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还是9年义务教育,并且很多地方的小学只有5年制;而那时候我们学习的科目也就那么几样,并且根本不存在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放学的时候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多。而现在的孩子从上学的那一刻起就怕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便会给孩子报很多的补习班和兴趣班;这不仅对孩子来说玩的时间少了,对家长金钱和精力的需求也更多了。

NO.2 日常开销
以前的时候,大家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家里面做饭,粮食和蔬菜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地里面种出来的;偶尔带孩子去外面吃个饭,买个衣服就跟过年一样;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平常的吃喝拉撒各方面的开销都非常的大,并且也很频繁,再加上平常这样那样的补习班算下里开支真的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啊。

NO.3 交通工具
以前孩子们成群结队的都是走着去上学的,要是有个自行车那就是相当的不错了;而现在私家车太普及了,并且很多家长给孩子找的可能是离家并不近的学校,这本来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大一部分的开销。

NO.4 生活习惯
以前的时候,很多家里面都有好几个小孩,父母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可能更多的还要到地里面干农活,几个小孩随便几个弹珠或者画片都能玩很长时间;而现在各种各样的玩具时时吸引这孩子的注意力,你有没有算过在给孩子玩具方面的投入其实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开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8-16
现在孩子的压力也比过去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