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有关黄山的资料

只要你给我好的,我会加分的!
尽量给我导游词,我写导游词!!!

本文是我为山水文化写的演讲稿,绝非网上资料的汇总。着重介绍了黄山的历史文化部分,对于导游稿,风景描写到处都是,文化才是重点。希望这会对你有帮助:

就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古陆上,一座高山默默崛起。冥冥之中,注定了它的不寻常。
风吹雨蚀磨平了它的棱角,第四纪冰川又重新赋予它峻峭。整块整块的黑色花岗岩支撑着它的整个身躯,直插天际一千米,并为它带来了第一个名字——黝山,黝是黑色的意思。
让我们从更熟悉的世界说起吧。
五六千年以前,这座山迎来了它的第一位贵客,他带领着两位臣属登上了这座山,上去了,便再没下来,人们都说,他们成仙了,飞去了比天更高的地方。
他叫作黄帝。
这段历史总太神秘,几近于神话,就像一个遥远但却美好的梦,我要讲的故事刚刚开始,故事太长,以至于我不得不有所删节和忽略,但相信我。关于这个故事,没有谁能讲的绝对完整。直到现在故事还在进行中。
这个故事是关于山和山脚下的人们的。
这座山处在吴越之间,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先属吴,吴亡属越,当年吴越争霸,金戈铁马,它都一直默默注视。
斗转星移,中原的厮杀越来越激烈,强秦的威逼之下,最初二百多个诸侯国,所剩无几了。
而山下的人们越来越多,有些是原来的百越山民,还有不少是来自北方的移民,厌倦了连年的战火,举家来迁,大山以壮阔的胸襟,包容了他们,使他们自此安居乐业,后来秦灭六国,设立郡县,依山的被叫做黟县,傍水的被叫做歙县。假如提前透露一点,这一带便是后来的徽州。
不难想到,身处乱世,徽州人自然尚武好勇,若不是一个人的出现,这里直到现在可能还会是这个样子。
这个人叫李忠,汉朝的太守,他以为“丹阳越俗不好学”,便亲自动手兴办学校。使山民习礼义而知婚娶之仪。
在这偏远的水土上,人们与山一道沉默,却不是颓废,他们知道,有守才能有为。日子过去,李忠的学校还在,而且越来越多,人也变得不同了,儒风独茂、高尚奇节又甘于寒素。
唐玄宗和宋徽宗时,山与山下的土地终于有了真正的名字——黄山和徽州。这似乎预示着什么。
唐末黄巢之乱,有个叫朱涔的人自苏州迁来落户,传到第九代为朱松。朱松有一子,出生时见到火山爆发,便有了这个带有火之意的熹字,是为朱熹。
不论后世的评价,即便是在当时,朱熹也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从他弹劾太守唐促友这事就知道,这个太守违法扰民,贪污淫虐,却有宰相包庇,朱熹上书十次,终于罢免了这个太守。朝廷看重他的才华,委以重任,他却力辞不受,竟去兴办教育,著书立说,做着当时不为世人理解的事情。
朱熹有他的理由,他一直记挂的,是被后世称为理学的一种思想。他的思想太广大,甚至整个宇宙的道理都能归结其中。若一一阐明他的想法则太难,即使从他的思想中摘取一小部分,也可以说是天才的想法。
“人性中包括两部分”朱熹说,“其一来自自然,是天然的善良,另一来自自身,邪恶就在其中。”
“因此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目光炯炯,坚定不移地吐出了这句话,从此便回荡在神州大地,引导也好,禁锢也罢,这句话在后世成为无数世人律己的圭臬,若是朱熹当初当了宰相,兴许不能如此。
朱熹在1200年去世,留下了无比庞大的理学体系,有趣的是,他的理学兼容并包,竟包容了儒释道三家之言,一如当年黄山的博大,收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民。
朱熹一生以居于黄山脚下为荣,那里古称新安,因此他常常自称新安朱熹。
黄河夺淮入海,又回归故道,岁月的痕迹一层一层披覆在黄山的肩上,朱熹之后,世人惊讶地发现,徽州的才子,竟俯仰皆是,徽州,开始放射出光彩。令人惊讶的是,黄山被世人忽略了,这座给予徽州士子以滋润与抚慰的黄山竟被忽略掉了。而且人们口中还在说着:“先地灵而人杰,后人杰而地灵。”
黄山在等待一个人。
它曾经以为它等到了,这个人恣意洒脱,放浪不羁,奔放的想象力如同江水不绝,这个人为求一对白鸟来到黄山脚下。他叫李白,被人们称作诗仙。
可以想象,若李白登上了黄山,见到这盘结的山岫和斜出的群峰,灵感会怎样的喷薄,可是他没有进山。那一次,他求得了白鸟,留诗一首,踏兴而归。
直到明朝,直到那个旅行者风尘仆仆的进山,黄山才真正迎来命运的转折。此人以一本《徐霞客游记》闻名于世。他是带着满意的微笑走的,还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人们从此知道了黄山的存在,仿佛为了弥补似的,人们慕名而来,络绎不绝,不吝用最美的语言赞美它,什么“过此成仙侣;回来无俗人,什么“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它既然不见于五岳之中,就说“泰岱之雄伟,衡岳之烟霞,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黄山兼而有之”。人们也从此知道徽州多产才俊的原因。后人赞曰:“黄山自然尤绝伦;古徽文人尽风流。”
如若风水师所说的气真正存在,在明末清初,以黄山为中心的徽州一带,必是光芒万丈,如花之怒放,一时间,才俊并起,新安医学一时鼎盛,新安盆景、新安版画独傲艺林,值得一提的是一群画家,他们扎根在黄山潜心体味。人们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真是奇了,是黄山的奇绝之处,正在于此。黄山的风景和人们的审美,竟惊人地契合了。这里好像一座艺术的宝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体味,有人的作品简而深厚,有人的凛若冰霜,是而又分出派别,但每人的领悟又都出自黄山,故统称黄山画派。
也许还该说说新安理学,自朱熹后,理解他的学说最透彻的,就是徽州的子弟。这时的理学,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谁要敢说半个不字,便是杀头大罪。朱熹身在圣人的地位,与孔孟齐驱,雍正时,御史谢济世曾在军营中注解《大学》,用了《礼记》的见解而没用朱熹的,被判死刑,后改做苦工。这样的事情,恐怕是朱熹当年始料未及的。
智慧的河流仍在流淌,表面上如从前一般平静,深处却逐渐沉淀,泥沙越积越多,流速越来越慢,连源头也渐渐枯萎,整条河流有干涸的危险。
戴震来得正是时候。
从黄山脚下走来,从朱熹的故乡走来,他注定与众不同。
不像其他文人士子只会舞文弄墨,戴震师从江永,一位数学大师,又在经学上有很高造诣。
戴震学得很好,二十二岁就完成了《算经》二卷,同时接受了科学的思想,在激情之中又多了几分理性,他从此开始审视起朱熹的遗产,他见到了年长者用“理”责备年幼者,尊贵者用“理”责备卑下者,他见到了无数的贞烈牌坊,人们告诉他,这是遵从“理”的奖励。
什么是“理”,谁能给个定义,还是可以由高高在上的人任意解释,戴震开始疑惑,接着便是清醒。他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好一个后儒以理杀人。但在无数人因言获罪的时候,公开说出这句话,无异于自寻灭亡。于是戴震埋首故纸,为孟子作注解,字里行间却又都是他的思想。孟子说:“清心莫善于寡欲。”他就发挥道:“明乎欲之不可无也,寡之而已”。
西方人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即使文字狱横行,也没有妨碍戴震成为一代大师,他发扬了朴学,也叫考据学,将数学中的分析方法引入朴学。他进入四库全书馆,从《永乐大典》辑出宋代张淳的《仪礼识误》三卷,把宋李如圭的《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
即使是他的学生,也在文学史上有很重的分量,且听这一长串名字:
戴震的文字学一门传王念孙、段玉裁,段玉裁传龚自珍,王念孙传俞樾,俞樾又传章太炎,章太炎传黄侃......
戴震五十五岁在四库全书馆去世,但故事没有终结。
直到今天,当你看到歙县中心的状元牌坊,看到皖南人家贴得高高的三好学生奖状,你就会知道,故事没有终结。
即使今日的徽州不复往昔,我却一直相信,徽州不会没落,因为有黄山在,因为有千百年沉积的文化在。黄山和徽州自古纠缠在一起,难以分开,他们曾经一同因地处偏远而默默无闻,又在同一时间趋于鼎盛。徽州士子之清高狷介的人品,礼法自持的道德,慷慨任侠的品性,闲云野鹤的气质,无不与黄山奇而隐的个性暗合。
时间匆匆向前,把历史甩在身后,又带着它前进。

我们的故事里,这里迎来过君王、大将、诗仙和旅行家,也走出了名臣、商人、棋圣和思想者。
这并不是结束,一时的蛰伏意味着日后的崛起。
尽管我只想讲到这里,但故事一直在继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3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
——中国首批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山、卫生山
黄山雄锯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北纬:30°08`,东经118°09`),横亘在黄山区、徽洲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县之间,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划入风景区的面积为154平方公里,是号称方圆五百里黄山的精华。
黄山是世界著名的山岳风景名胜区,自古以雄峻瑰奇著称,奇中见雄,奇中藏幽,奇中怀秀,奇中有险。景区内奇峰耸立,有36大峰,36小峰,千峰万壑,巍峨奇绝。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千米以上高峰有77座。临高凭眺,万峰府首。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合称为“黄山四绝”。黄山松,是植物学上的一个独立树种,它破石而出,几乎“峰峰石骨峰峰松”,危崖峭壁、峰岩绝壑,处处可见黄山松,姿态万千;黄山巧石,星罗棋布,或类人,或似物,形态逼真,妙趣横生;黄山云海,浩浩荡荡,烟波缥缈,聚散奔突,瞬息万变;黄山温泉,水质清净,晶莹澄澈,久旱不涸,被誉为天下名泉。黄山独特的峰林地貌构成36条大峡谷,形成36源、24溪。黄山瀑布甚多,著名的有九条大峡谷,形成九龙瀑、人字瀑、百丈瀑等3处。黄山还是一座天然动、植物园,森林覆盖率达86.6%,自然分布的原生植物有1452种,动物552种,他们既可为游人观赏,又可供专家研究。黄山是一座文化山,全山亭阁、盘道、桥涵、寺庙、摩崖石刻多达200多处。
黄山以变取胜,一年四季景不同,山上山下不同天,而且朝夕有别。春季繁华似锦,五彩缤纷,漫山杜鹃,争奇斗艳,十里桃花,姹紫嫣红;夏季泉涌也清,层峦叠翠,绿荫遍地,溪遍飞瀑,银河垂挂,奇花异草,芳香诱人;秋季丹枫如火,层林尽染,凝紫飞红,绚丽璀璨;冬季雾松冰挂,玉树银花,犹如水晶琉璃,冰雕玉砌,晶莹雅洁。变幻无穷的壮丽日出,神奇诱人的自然佛光,浩瀚的松涛,清凉的山风,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神奇立体山水画卷。黄山兼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一处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黄山四绝
黄山四绝--奇松
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它分布於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於巨岩裂隙。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1500-1700米处,南坡在1000-1600米处。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贩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黄山泥土稀少,但花岗岩中肉红色的长石中含有钾,夏天雷雨后空气中的氮气变成氮盐,可以被岩层和泥土吸收,进而为松树的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花草、树页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地势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纵横堆叠,黄山松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地甚至朝下生长。由于要抗暴风御冰霜,黄山松的针叶短粗,冠平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黄山松的另一特点是,由于风吹日晒,许多松树只在一边长出树枝。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霜却依然永葆青春。
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位于玉屏楼的石狮前面),送客松(位于玉屏楼的右边),蒲团松(位于莲花溪谷),凤凰松(位于天海),棋盘松(位于平田石桥),接引松(位于始信峰),麒麟松(位于北海宾馆和清凉台之间),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探海松或叫舞松(位于天都峰的鲫鱼背旁边)——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您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每颗都独具美丽、优雅的风格。

黄山四绝--怪石
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
黄山千岩万壑,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许多灵幻奇巧的怪石,其形成期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黄山石“怪”就怪在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站在半山寺前望天都峰上的一块大石头,形如大公鸡展翅啼鸣,故名“金鸡叫天门”,但登上龙蟠坡回首再故,这只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却仿佛摇身一变,变成了五位长袍飘飘、扶肩携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黄山峰海,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怪石,往往相映成趣,俄位于北海的梦笔生花、、以及“喜鹊登梅”(仙人指路)、老僧采药、苏武牧羊等,据说黄山有名可数的石头的就达1200多块,我们无法为大家一一道尽。它们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从人的心理移情于石,使一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欣赏时不妨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可获更高的审美享受。

黄山四绝--云海
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
大凡高山,可以见到云海,但是黄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边,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辽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时为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白色的壶口瀑布,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黄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楼观南海,清凉台望北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赏东海,螯鱼峰眺天海。由于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时西海云遮雾罩,白鹅岭上却青烟飘渺,道道金光染出层层彩叶,北海竟晴空万里,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

黄山四绝--温泉
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炭酸为主,可饮可浴。传说我们的祖先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黄山有36源、24溪、20深潭、17幽泉、3飞瀑、2湖、1池。
黄山温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初,与桃花峰隔溪相望,是经游黄山大门进入黄山的第一站。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属高山温泉。黄山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肤病,均有一定的功效。黄山之水,除了温泉之外,尚有飞瀑、明荃、碧潭、清溪,每逢雨后,到处流水潺潺,波光粼粼,瀑布响似奔雷,泉水鸣如琴弦,一派鼓乐之声。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并称为黄山三大名瀑,人字瀑古名飞雨泉,在紫石、朱砂两峰之间流出,最佳观赏地点在温泉区的“观瀑楼”;九龙瀑是黄山最壮丽的瀑布,源于天都、玉屏、炼丹、仙掌诸峰,自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分九叠倾泻而下,形如九龙飞降。每叠有一潭,称九龙潭。古人赞曰:“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
日出与日落
黄山日出景观别具一格。黄山距东海400公里,山势高峻,云海常铺,是游人观日出的绝好地方。观日出的地点,应结合游客下榻地来选择,既要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又要取近以节省体力。住宿北海,以曙光亭、清凉台、狮子峰顶三处为观日出的最佳位置;住宿在西海饭店、排云楼宾馆的游客,以丹霞峰顶为最佳;住宿在气象招待所、天海招待所的游客,以光明顶为最近;住宿在玉屏楼的客人则以玉屏峰附近为最佳。
凌晨,在上述各位置上遥望东方,天空象抹上几笔白色的油彩,继而天边渐红,曙光妆露,丹霞辉映;渐渐地,烟云悄悄隐退,山形树影,时隐时现,天边已是火红一片,彩霞万象,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仙女飘荡,有的像玉树琼宫......千姿百态,遐想无穷。此时,游人屏住呼吸,架好相机,等待着寻找激动人心的时刻。忽然间,从海天相接处跃出一个红点,继而变成弧形光盘,在冉冉升起中变为半圆。刹时,金光四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霞光瑞气,照彻天宇,山峦、万树沐浴着朝阳的金辉,闪烁异彩,令人眼花缭乱。
黄山之夕,日薄西山,万山含金,亦仙亦幻,群峰巍峨,其道大光,万千感叹,尽系此山。观黄山晚霞以丹霞峰和排云亭为佳。
游山名人
李白
李白( 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陈业
汉代上虞(今属浙江)人,曾任会稽太守。《水经注》载: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指黟山)。这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隐居黄山之人。

薛邕
唐大历年间(766-779年)任歙州(治所在今歙县)刺史,命人在汤泉立庐舍,设浴池,供人沐浴疗病。黄山温泉自此被人利用。

释行明
宋景佑年间(1034-1037)祥符寺住持僧。曾收藏无名氏所撰《黄山图经》旧稿。并辑录唐宋名贤题咏,刻印成书。《黄山图经》为现存第一部黄山志书。

潘之恒
字景升(1556-1621),歙县岩镇人。明代地理学家、诗人。潘氏居黄山四十余年,有人说他“一生沉酣黄海忙郎中”,与“黄山烟霞协趣”。当时海内外名人来游黄山,大多由潘氏导游。其从56岁开始专心编修的《黄海》,分为纪初、纪藏、纪迹、纪游、纪导五部份,到他去世时仍未完稿,这是明代唯一存世的黄山志书。
第2个回答  2006-11-26
冰点飞翔真的好专业~~~~佩服一下~~~~~
第3个回答  2006-11-18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北与宣城地区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相接;西北与池州地区的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毗连;西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的开化县、淳安县、临安县交界。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黄山市于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前身是徽州地区,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屯溪区为市府所在地。

黄山景区距市府所在地屯溪69公里,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横亘在黄山区、徽州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县之间,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与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洲同处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雄峻瑰奇,奇中见雄、奇中藏幽、奇中怀秀、奇中有险。

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景区内奇峰耸立,有36大峰、36小峰,其中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拨均在1800米以上。 黄山以变取胜,一年四季景各异,山上山下不同天,而且朝夕有别。黄山 四季景色各异,晨昏晴雨,瞬息万变,黄山日出、晚霞、云彩、佛光和雾淞等时令景观各得其趣,真可谓人间仙境。

黄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著称于世。黄山独特的花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惟妙惟肖的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巨幅画卷,赋予了黄山的艺术魅力,塑造了黄山永恒的灵性、神奇的风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又称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 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没上黄山的人向往黄山,上了黄山的人更留恋黄山。它会使你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悠久的历史:

黄山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

灿烂的文化: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542人,举人多达1513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并不鲜见。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例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升,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军机大臣许国(历仕明嘉靖、隆庆、万历)、曹振镛(历仕清乾隆、嘉庆、道光),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著名戏剧家汪道昆,医学家汪机、汪昂,徽墨、歙砚高手李廷珪、李少微,新安画派的创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渐江、黄宾虹,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珠算大师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学者有陶行知、胡适,音乐家张曙,还有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近代法学家徐谦等,都是徽州人。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现已发现地面文物4900多处,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45处。直至今日,黄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