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白话释义:战国时期秦灭六国,但最终还是被项羽所灭,春秋时期,吴灭越国,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率领3000越国士兵打败了拥兵10万的强大的吴国,意思是只要有决心,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副自勉联,他的出处有三个:

1、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

2、邓文滨(清)《醒睡录》记载,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

3、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所作。开始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


扩展资料:

典故: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传至今。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注:后楚怀王熊心)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0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的历史上项羽破釜沉舟大胜王离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并吴国的历史。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项羽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最终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奠定了项羽在诸侯中的位置。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最终吞并了吴国。

扩展资料:

关于项羽灭秦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破釜沉舟。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21

【释义】

战国时期秦灭六国,但最终还是被项羽所灭,春秋时期,吴灭越国,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率领3000越国士兵打败了拥兵10万的强大的吴国,意思是只要有决心,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到的。

【出处】

蒲松龄所撰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扩展资料:

典故历史背景

1、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国本已亡国,但凭着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着想,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耻,率领越军反灭了吴国。并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越国臣民的坚忍得到最终的成果。

2、百二秦关

或“百二雄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百二秦关”常被后人作为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

元曲家马致远在《蟾宫曲·叹世》里有“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的词句,指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了争夺有天险可凭借的“百二山河”(秦国领地),兴起许多劳民伤财的战争祸事 。

第3个回答  2023-08-30

“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意思如下:

秦军消灭六国, 独吞天下, 军力之强大可想而知。但项羽自幼立志复国(楚), 甚至希望取秦而代之。 他召集了以前楚国的遗民(江东父老)而组成军队, 几经转折, 最后背水与秦兵死战。 项羽破釜沉舟, 表明了「有进无退」的决心, 结果军心大振, 上下一心, 於钜鹿一战全歼秦军二十万。 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

就是说越国本已亡国, 但凭著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著想, 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 还在最后一雪前耻, 反灭了吴国。「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越国臣民的坚忍得到最终的成果。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传为蒲松龄书斋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整副对联可解释为: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都归楚所有;
苦励心志的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赏析 
对联引用了两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表达作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很多人以为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原创,连篇累牍的引用都说成是蒲松龄的书斋联、书案镇纸励志联,令人深信不疑。然则“喻世明言”中录 “题书斋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胡寄垣。胡乃明人,生平事迹不详。
背景
其实此对联不是蒲松龄写的。蒲松龄“励志联”的“张冠李戴”制造者是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颜迈。其在《聊斋对联之后的聊斋——为蒲松龄、郭沫若平反昭雪》一文中(1994年底10期《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人物介绍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 

第4个回答  2023-08-24
"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的诗句,意思是指百座秦关最终属于楚国,三千越甲足以吞噬吴国。

这句诗句源自《楚辞·九章·临江仙·百二秦关终属楚》和《楚辞·九章·九歌·东篱》两篇篇章,是楚辞的经典之一。它通过描述秦国的百座关隘最终被楚国所占有,以及越国的三千勇士足以征服吴国,表达了楚国强大和傲慢的意味。

这句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秦关和楚国、越甲和吴国的关系,表达了楚国的雄壮和自豪。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各国之间的争霸和战争状态,强调了力量和胜利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句诗意味着楚国的强大和自信,以及对征服和统一的渴望。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表达自豪和自信的口号,强调了力量和胜利的重要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