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有女俑吗?

如题所述

没有

秦兵马俑中没有女性,完全是因为秦朝制度所导致,虽然有女性,但是他们并不上战场打仗,女性只是作为后备力量,为前线的男兵维持“能量”,但是在汉代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女兵马俑

兵马俑都是清一色的“爷们儿”

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三座一组,预计埋藏陶俑数量达7000余件,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情况分析,这三座军事题材的陪葬坑埋藏的的确都是清一色的“爷们儿”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的性质或用途,截止目前有多种代表性的说法。一是守京城的宿卫军或御林军;二是象征秦始皇东巡的卫队;三是军队送葬的俑群;四是表彰统一全国军功所树立纪念碑式的封;五是表现秦代军事生活的缩影。

秦代实行普遍征兵制。据云梦秦简记载秦代男子从17岁列入户籍为“正”,每年在郡县做泥瓦小工1个月,一生中轮流在郡县服兵役1年,在京都或边郡服兵役1年。其他时间是预备役,随时听候传唤。秦朝还有免役制度,56岁有爵者、60岁无爵者、贵族子弟、“不更”以上高爵官吏、“学室”弟子、残疾人等,可免服兵役和徭役。因此,根据秦律规定,男子显然是常态状况下的兵源。

女子从军只是“应急预案”

据《商君书·兵守》规定:“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从中可看出秦代确实是有女子从军的情况。但这是“应急预案”。壮男军用来迎敌;壮女军用来筑防御工事,堆土挖沟挖陷阱,准备城墙防守的各种物资,节节阻挡敌军;老弱军负责后勤供应。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门刻石训导天下:“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如果女子作为常备兵源,而“不修其业”,不仅人无衣蔽体,还影响国家税收,甚至国防储备,得不偿失。

重农抑商是秦国商鞅变法制定的核心。因此在《商君书·垦令篇》中规定 “令军市无有女子”。联系垦令篇的通篇所述内容,这条禁令是以发展农垦经济为前提,对女性沾染军市的禁令。其源为传统的女子妨害军事的潜意识,即“军中有女气难扬”。

战争从不会叫女人走开

必须强调,即使是紧急状况下入编“三军”的女子,其实并不参加前沿战斗。壮女军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修筑防御工事、准备防守物资。

也许,战争从不会叫女人走开。中国历史的各朝各代发生的过的战争,也不会叫女人走开。商代大将妇好、“古有花木兰,今有娘子军”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但还有一些战争与女人的往事,史书多隐晦或失声。

目前针对秦始皇陵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的考古探寻,不仅是兵马俑坑中,所有埋藏俑类的陪葬坑---百戏俑坑的“文艺工作者”、马厩坑中的饲养员、青铜水禽坑中的划船人,文官俑坑中的文官小吏也都是男俑的形象。

马厩坑中陶俑,职业管理马厩、饲养马匹,古称“圉人”。这些陶俑因其双腿前曲,膝部着地,臀部坐于双脚上,成跪坐姿式,又被俗称“跽坐俑”。跽坐俑出土于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马厩坑和陵园西侧的珍禽异兽陪葬坑,早在清代末年曾有发现。出土时姿态安详和睦,仪容娴雅端庄,特别是梳发挽髻的式样,被认为是女性。当地群众将其作为秦始皇的公主“皇姑”,加以供奉、膜拜。直到后来发现其中有的唇部残留有墨色髭须,才被甄别原来本是男儿身。

汉阳陵的彪悍骑马女侍卫俑

汉阳陵位于渭河北岸五陵塬的二阶台地上,属于咸阳市辖属县区。陵园内主要包括帝陵、后陵、丛葬坑、陪葬墓、刑徒墓地、礼制建筑等部分。与中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汉阳陵发现的各类陶俑,除单个体积相对较小外,出土的数量和品种均超过了秦俑,其中既有武士俑,又有文官吏俑,既有男俑,又有女俑。

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被认为是“或许与汉景帝时期‘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关”。这个时期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女性的社会处境也得到改善,能歌善舞、习武竞技者比比皆是,骑马不足为奇。

汉代没有女兵。汉阳陵女骑马俑绝对不是战场上的女骑兵,她们并不披著铠甲。这类女俑有可能是西汉禁卫军中女侍卫的形象。所以对于秦朝的秦兵马俑为什么没有男兵这个现象,还是处于秦朝制度所导致的,毕竟女兵都不像花木兰一样上前冲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