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伤死亡赔偿标准是多少

如题所述

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

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 )的20倍。

扩展资料:

工伤死亡赔偿举例计算:

职工因工死亡的,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故2019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39251元×20=785020元。(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公布2018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

因《工伤保险条例》在全国统一执行,故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全国统一标准为785020元。

工伤死亡赔偿金额的计算方式:

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根据客观计算方法,以定型化赔偿模式来确定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和赔偿年限,具体为:

工伤死亡一次性赔偿20年,受害人是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死亡赔偿金赔偿的对象是余命,但又不完全是余命,如果年龄太小,赔偿20年就完了,年龄大一点的就是年龄每增加一岁就减少一年。 

死亡赔偿金采纳了系“继承丧失说”,并非精神抚慰金,其计算公式为:

城镇居民为: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60周岁以上的为(实际年龄-60);75周岁以上为5年]。

农村居民为: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n[n:60周岁以下为20年(含);60周岁以上:n=(实际年龄-60);75周岁以上为5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伤死亡赔偿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03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工伤保险死亡赔偿标准如下: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工亡的认定标准如下: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2、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中毒直接导致死亡;
3、工伤或职业病停工留薪期间死亡;
4、工伤旧伤复发或职业病旧病复发死亡;
5、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4级享受伤残补助金期间死亡。
二、工伤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如下:
1、职工与企业或雇主之间必须存在劳动关系;
2、职工必须受有人身损害事实;
3、职工的损害必须是在其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发生的;
4、该事故须是职工受到损害的原因。
综上所述,工伤保险死亡赔偿包括医疗费,包括住院期间、康复训练期间、工伤复发期间的医疗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用参照地方工伤职工辅助器具配置项目及费用限额标准;停工留薪期工资 ,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护理费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