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年轻人患有「热度排斥症」,对风头强劲的内容开始保持警惕,并产生天然排斥,这反映了哪些问题?

越来越多年轻人患有“热度排斥症”。这是一种看上去冷静的“病症”,也叫审美版权,指对当下大热的东西持观望态度,更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接受“安利”。受众开始对风头强劲的内容保持警惕心,并产生天然的排斥感了。这反映了哪些问题?

它指的是,一些人对当下大热的东西持观望态度,不管是一天上300次热搜的影视剧,还是被大v、小v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吹上天的生活好物。即便平台大数据和算法进行刷屏式推送,这些人也无动于衷,只愿按照自己的节奏接收信息。

如果说,曾经的很多年轻人忽视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跟风追剧、打卡网红地、买买买,是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消费和娱乐功能之外的社交属性,希望通过“求同”寻求集体认同感、避免在社会活动中“失语”。那么显然,“热度排斥症”就是一种逆向行为,它通过“存异”的表象来倡导回归追剧、购物、娱乐休闲本身的意义,试图挖掘这些行为活动对于“我”的价值和意义。

从“热度症”到“热度排斥症”,根源不在于别的,正是“热度症”被玩坏了,失真、泛滥、信息过载,消耗尽了用户的情感和耐心。

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近年来一些影视剧剧情漏洞百出、演技辣眼睛、台词烫嘴、服化道粗制滥造,但因为有一些当红爱豆出演,宣发便铺天盖地,甚至闹出过剧还没上线好评先刷出了几页屏的笑话,屡屡冲(买)上热搜的热词,动辄“名场面”“xx式演技”等花式吹,被网友戏称“仅粉丝可见的演技”。一些生活类种草平台上,看则仙气满满的自然风光、美轮美奂的建筑,实则是过度P图、美化的结果,谁信谁上当、谁去谁幻灭。一些一线城市、网红城市中被捧上神坛的打卡地,吸引大批网红主播前往,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公共交通带来困扰和隐患,等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迷信“热度”,实则是被忽悠多了后的痛定思痛:你以为平台、网红、大v们是推介精彩剧集、分享美好生活和实用好物,实则人家是为了收割你这个流量。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一次次被忽悠,成为工具人呢?

从“热度症”到“热度排斥症”的变化,实则也是失去了真善美根基的控评式营销、病毒式营销必然导向的结果。一个例子是,在某平台上,很多博主将近两年的古装剧和童年记忆里的经典古装剧进行对比,从人设、选角、演技、剧情等多维度比下来,结果往往是经典剧完胜。尤其有意思的是,在翻拍剧的对比中,还出现了“每新出一部翻拍剧,就会带火老剧”的现象。经典老剧多在剧情、演技等方面“死磕”,并没有花费多少精力和成本进行营销造势,这固然有时代和行业本身发展的原因,但说到底,还在于那个时候的创作者有一颗敬畏文艺和受众的心,踏踏实实做事,愿意下”笨功夫”去打磨作品,而不是走快销式营销的挣快钱、挣热钱路子。

前段时间,一些生活分享类平台上出现的网红打卡地被戳穿虚幻的泡沫,引发过一阵热议。有专业人士表示,相关案例已经涉嫌违反《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平台难辞其咎。这说明,作为休闲娱乐时的个人,有时也确实愿意当“热度排斥症”患者,以自身兴趣和需要为基准,屏蔽狂轰乱炸的营销信息。

“热度排斥症”的出现,也确实反映了当前互联网用户正在进行某种反思。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来说,这种信号意义也该重视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3
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社交意识还发展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听取一些人的教唆或者是服从一些能主导他们意识的想法和观念,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校园是产生这种排挤,孤立事件的高发区。而对于青少年来讲,本身对社交的发展认知还不够全面的情况下,被群里孤立排挤,对他们来讲伤害其实远比你想像中的大。

性格开朗外向的人,一般被排挤孤立的概率会比较少。反而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平常本就不会社交的这群人,就很容易被成为孤立排挤的对象。

其实校园就相当于一个微缩的社会社交群体,很多时候群体对一个人的排斥往往是由个别人和个别事情所引起的。在一个学习氛围比较压抑的情况下,个别人如果家庭教育不够完善,成长时候照成了一系列的人格扭曲,那么他们平常的焦虑情绪无处发泄,就会去寻找一个比他们更加弱的弱者欺负,寻求认同感。获得群体对他的尊重。

去年大火的易烊千玺的热门电影《少年的你》描述的就是这类校园孤立事件的最严重的情况。

而当你在校园中能明显的感觉或者确定自己遇到被孤立和排挤的时候,不用慌。第一时间可以跟自己信任的成年人沟通,(很多父母很失败,孩子心中第一信任的成年人有可能不是他们)跟他们描述下你当时遇到的情况。利用他成年人的思维模式来帮你解决一定的问题。

如果身边没有这类的成年人朋友,或者不愿意跟他们沟通,也没关系,靠自己一样可以有效的解决类似问题。

首先:应该冷静的分析,自己为什么遭到集体排斥的主要原因。

这个原因包括,起因,涉及到的人物,推波助澜事件,事情高潮,舆论导向。最终才会形成对方给你贴了这么一个不属于你的标签。

起因:其实很简单,学生校园不存在利益冲突,所以相对来讲会简单些,就像我上述所说的,无非就是几个心理较扭曲的人来寻找一个更加弱的人来欺负,寻求自我的认同感,优越感,和群体自尊。这种起因事件,基本会包括,贫穷,人体缺陷,违背大众认知的秘密。大多数学生还是很单纯的,没有那么负责的利益心理。
第2个回答  2022-02-03
互联网背景下最稀缺的是,保持清醒的人。

与其说叫热度排斥症,

不如说叫吃一堑长一智。

这是好事啊。只能说明年轻人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

很多人越来越清醒,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时在舞台上,无论唱得好还是不好,都有人鼓掌。你也不知道歌迷在拍什么,他们就是盲目的喜欢偶像。

2,我们人所以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3,有许多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

4,不要盲目跟随人家的思维,人家会说你就会跟别人学。

5,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

6,股票投资,必须具备正确判断的能力,这样才不致于盲目随从,酿成失败!

7,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

8,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第3个回答  2022-02-03
这是一种看上去冷静的“病症”,也叫审美版权,指对当下大热的东西持观望态度,更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接受“安利”。受众开始对风头强劲的内容保持警惕心,并产生天然的排斥感了。

被吐槽的对象多数是电视剧。拿最近备受瞩目的一部来说,一共上了300多个热搜。即使你一集都没看过,也总能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看见它的碎片。如若不想自绝于众人,你就得跟上热搜词条的脚步。人们追剧不再是单纯为了放松和娱乐,一定程度上源于焦虑及恐慌。

宣传方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跟风的心理,开启强势的营销套路——买好大量细节的词条,霸占热搜榜单,请大V写下一水儿的好评,再熟练地运用大数据和算法刷屏推送,引起粉丝狂欢。

在讲求流量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太过用力。各平台熟知舆论的影响力,都宣布入局影视营销,KOL更是价格分明。有媒体就曾曝出,多位营销方和剧宣表示,上热搜的次数是重要的营销KPI之一。

不过,不少热度事件的内容质量和获得的关注并不匹配。有网友就发现,某段时间里讨论热度名列前茅的影视剧,在卫视的收视率连1都没破,在排行榜上也没占据第一第二的份额。

不光影视剧,在各种用户分享的平台上,路数雷同,都在进行病毒式的好评传播。一些新式的概念在互联网上也热了,比如“刷酸”“干细胞化妆品”等,没多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亲自下场“拔草”。
第4个回答  2022-02-03
抗衰老本身就是一个很虚的概念。生、老、病、死难以对抗,说白了说有抗衰老都不是抗,而是延缓衰老的速度节奏,护肤品的抗衰老就好像跟时间赛跑。使用产品并不能完全抗衰老。但是至少在30岁的时候你的肌肤年龄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更小。至少在十年后同学聚会里,肌肤状态保持得不错!

-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抗衰老护肤产品?

当你有护肤抗衰老意识,并且负担得起抗衰老产品的时候!

抗初老坚持下去总比满脸皱纹的时候才来去皱纹来的好。

抗衰老需要做的事情:

①抗紫外线:

紫外线是个猛虎!它会让你产生红血丝、有斑点、皱纹、过敏。

所以!防晒!防晒!防晒!防晒!

不做防晒的护肤都是耍流氓!

一定要防晒啊babe!

②抗氧化:

肌肤氧化最浅显意见的表现就是脸部有细纹、皱纹。

也就是大家通常都熟知的对抗自由基对肌肤的损害

很多护肤品中有很多抗氧化成分,不一一列举,说一些大家熟知的网红成分!

维A、维C、维E、葡萄籽提取物、石榴籽提取物、以抗氧化物消除自由基帮助皮肤恢复健康状态。除此之外还具有消炎镇静,帮助肌肤抵御外界伤害的作用。

③目前市面上很多争议的抗糖化:

除了自由基对肌肤的伤害使肌肤晦暗还有一点即前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糖化反应。

人体摄入的糖分与某种蛋白(典型的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维持皮肤与肌肉弹性的主要成分,人体皮肤中胶原蛋白占了72%,其中真皮占了80%。)反应,最后形成一种新的被糖化的分子——“蛋白质高度糖化终产物(AGE)”。体内的摄入糖分越多,糖化反应成分也会更多,很多蛋白就会流失。胶原蛋白流失就导致了肌肤有皱纹啦,暗沉啦!

主流抗糖化成分主要包括肌肽、黄酮类、多酚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