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古诗词?

如题所述

《谈诗词鉴赏》 

诗词以其短小精悍、易于传诵,而别树一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言贵实用高妙,文贵简明精要。所以,诗词,是评判文学成就的重要载体。

要想区分诗词的优劣,必须懂得鉴赏——而这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思想境界与文学素养的高低。越会欣赏,世界便越美好;越会品味,人生便越幸福。

此外,高人的指点,对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而谈诗词鉴赏,必言《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见解,可谓空前绝后,值得学者反复咀嚼。

斯人全面地阐述了“意境”“情”“韵”“格调”“气象”“隔与不隔”“有无替代字”“名篇与名句”等赏析要点及方法,并结合相应的诗词,具体地予以点评,着实精辟透彻。鄙人作此拙文,旨在梳理鉴赏要点;并无高见卓识,可以补其未及之处。

王氏以“境界”,作为判别诗词高低的核心依据,乃不易之论。境界,是文章的灵魂,恰似人类的道德:德愈高,则人愈贵;境愈低,则文愈贱。故“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心之中,自有境界。其高低,取决于道德的深浅;且其隐藏于内,需通过言与行,方能彰显而为人所知。而内心的境界,经言行折射时,犹如阳光穿过玻璃,必定会有所损耗。故“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言行所折射出的最高境界,与内心的最高境界,较为接近。

文者,雅言也。其境界,自然制约于人心的境界。所以,心中若无境界,文章必定低劣——虽有例外,亦不多见。故知文章的境界,取决于人心的道德。若心中无德,则笔下无境——写得再多,也是庸言俗语,难登大雅之堂。因而,要想作文,必先做人。

文章的境界,既有高低之分,亦有显隐之别——境界很高或很低,则易显;介乎两者之间,则易隐。若显而易见,一眼便知高低;如隐而难知,需借道以窥探。唯有人心恬静,文境方能显高。

王氏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前者为动境,乃以静心论物,由思绪之流动,而直见境界之高远;后者为静境,乃以静心观物,因事物之静美,见心性之恬淡,而后境界显。动境与静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其间高低,取决于具体的文章。

以动境胜的诗词,较为稀少:如惠能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开之“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侯蒙之《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杨慎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以静境胜的诗词,相对多见:如陶渊明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维之“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许浑之“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郑獬之“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人间词话》中已有列举的,本处恕不重复。)

而境界隐暗的文章,通过“韵”与“意”,方能更精准地鉴赏。意,即意味;韵,即韵趣。韵本于意,而高于意:言尽而意不止,谓之韵。

诗词的意味,如同饭菜的口味:好不好,一尝便知;但其中美妙,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说。若诗词不仅美妙,且令人读来而思不止,阅毕而情不平,则有韵趣——如同美食已经下肚,而口中仍有余味或(和)心中尚留思恋。当然,通常而言,以境胜与以意胜的诗词,均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两者的区分,在于境界的呈现,是否明显。

古人云:“不真不诚,不能动人。”真与境同,须先存于心,而后见于文。有真性,方能写真景、道真情。景与情愈真,则文愈自然,愈能引起共鸣而富有韵趣。

心为欲所障,必伤人之真性,损文之自然。其诗词,则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而令人有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之感。故文章的“不隔”与“隔”,根源在于心性的真与欠真。此外,诗词若用代字(如以婵娟代月),则不待读者品味,便自生隔阂;故大家作文,决不轻易用之。

韵有情韵与思韵之分:前者乃因情而生韵,令人“情不平”;后者乃因思而生韵,使人“思不止”。文章真率深切,凄婉悲哀,则情韵易起;写小见大,言近指远,则思韵易生;若雅致高妙,则情韵与思韵,皆易相随。一般说来,情韵比思韵,更胜一层;但是,两者容易相互交融而模糊不清。

李煜亡国后的佳作,皆以情韵胜;既有数量,更有质量——故其堪称一代词宗。而余人的词作精品,或质不如,或量不敌,终究难以望其项背。

韵比境易出,故以韵胜的诗词,更为丰富。李白之《静夜思》,孟郊之《游子吟》,李清照之《武陵春·春晚》,纳兰性德之《长相思·山一程》,皆以情韵胜。

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庆馀之“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杨万里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均以思韵胜。

境不明、韵不足的佳作,则以意取胜——其中,以气象大或(和)品格高,最为珍贵。有气象或(和)品格的诗词,多以意味胜;然亦有少数,以境韵胜。磊落雄豪,旷达洒脱,则气象易出;爱国悯人,心高志远,则品格易见。同以意味胜,诗词有气象,比有品格,更易混夹境韵,故更高一筹。

所谓气象,即气势与景象:须两者俱佳,气象才大。王氏谓李白,“纯以气象胜”——王之涣,亦是如此,且毫不逊色。盛唐气象,最为宏大;后世诗词,差之甚远。

王之涣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昌龄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皆以气象胜。而宋词之中,绝少气象;即便有之,也低人一等——如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陆游与姜夔之佳作,多因品格高而以意胜,但气象俱小:前者有气势而缺景象,后者有景象而缺气势。文天祥之《过零丁洋》,李绅之《悯农》,柳宗元之《江雪》,于谦之《石灰吟》,均以品格胜。

虽说境高于韵,韵高于意——但是,以韵胜的诗词,未必优于以意胜者,而劣于以境胜者。这恰似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相同等级,则不如;以上一等对下一等,则有余。

此外,境韵两者,可以共存:如王湾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甫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冯延巳之“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李璟之“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须特别说明的是,境界与意韵,既可因情景而生,又可由文字而起。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境界与意韵,谓之文韵。表意文字的文韵,远胜于表音文字;文言文的文韵,远高于白话文。故就诗词而言,中文比外文更美,古代比现代更优。

文韵的来源非常广泛,譬如精美的声调与格律,巧妙的语法现象(如倒装)及修辞手法(如夸张)。此外,文韵也随字而异,即便是含义相同的不同字词,文韵也有高低之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夸张而意味盎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倒装而去俗见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若改“终”为“誓”,更显气象;“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如以“淡”易“惯”,更出境界。

人也好,文也罢,平中见奇,方为上品。大家之杰作,刻意求工,而不露痕迹——所用之字,普通如石;所成之文,精美似玉。故境高之文,并无警句:无一句佳,亦无一句不佳。境高之句,并无奇字:无一字妙,亦无一字不妙。

有境界,则易出名篇;有韵趣,则易见名句。境界高于韵趣,故名篇胜于名句。纵观古今诗词大家,多有名句,而少名篇。诗词最忌冗长,否则伤韵,且更损境。长诗长词,罕有名篇;纵是佳作,也常以局部出彩——即便有李杜苏辛之才,亦难驾驭。

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境韵兼备,为长诗之中,一枝独秀的名篇;其有“孤篇压全唐”的盛誉,可谓名至实归。而今人诗作,文韵不如古时,文才亦不比前人,却既多又长,故味同嚼蜡。

现代诗歌,均少境界;虽有精品,亦以意韵取胜——而这意韵,远不如前。其于中华文化,可谓无足轻重。但是,若剔除古诗词,传统文化必定魅力大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7
一、扣住“题眼”了解诗词的大概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 “题眼”,可以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题目中“春”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春”字展开,首联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这里从动物的角度写春天的特点。颈联写俯视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里则是从植物角度表现春天的特点。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白沙堤。只见绿杨阴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余兴未阑,透露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再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题眼为“思”,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由眼前秋色引发起自己内心的思念之情。这就是通过诗词的“题眼”去了解诗词的大概内容。

  二、联系作者创作风格理解诗词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诗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反映了诗词的思想。例如李清照,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家庭幸福美满。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及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比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清照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她悲伤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及面临着民族的灾难, 故而其作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写丈夫不在身边,自己独自一人,在重阳佳节饱受相思之苦。再如杜甫,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前后。“安史之乱”以前,是他生平最快意的时期,诗歌抒写自然风光、豪情壮志。“安史之乱”以后则不同,饥寒交迫的他开始关注底层的人民。可见,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诗密切相关。因此,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对不同诗人的生平及风格做到了然于胸,从而指导学生从作者的生平、诗词的写作年代去分析诗词所要表现得思想感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26
个人认为赏析古诗词,首先要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描绘了一种什么的意境。随后针对古诗中某个字单独研究,写出用这个字的好处,就比如“推敲”二字一般,作者为什么最后用了敲而没有用推。将这些理由说清楚了,诗词也就鉴赏好了!
第3个回答  2021-05-27
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
2.
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
3.
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第4个回答  2021-05-26
看题目,作者,注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