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如题所述

原因如下:

1、产业匮乏

2013年8月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建成,短短2个月时间内,过万名阿里员工大搬迁。曾经荒芜一片的城西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异军突起,变身未来科技城,风头一时无两。

反观老大哥临平,至今没有成熟的支柱型产业驱动板块发展。如果说大批的程序员支撑起了未来科技城火爆的楼市,目前临平房价最强力的支撑可能是本地土著以及大量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每天清晨从秋实高架以及世纪大道高架滚滚向南的车流中,有多少人在感慨临平什么时候才能有像样的产业,圆我本地就业的梦想。

2、城市发展的断层

自从2001年2月2日余杭撤市设区已近20年,但在不少临平土著的口中仍然有“去杭州”的说话。可见不少临平人在心理上还未融入杭州。由于临平南侧与西南侧的翁梅乔司以及星桥板块发展落后,加上与东侧的海宁之间存在行政壁垒,将临平围成了一座孤岛,加剧了临平融杭缓慢的现状。

曾经带一位外地的朋友从临平开车去市区办事,途中朋友多次提醒我是不是开错了方向。离开临平地铁站沿迎宾大道一路向南,路两边低矮的楼房,遍地的小工厂,乱停乱放的电瓶车,闯红灯的大妈让我的朋友不敢相信我们是在往市区方向行进。

直至最近临平“三路一环”交通网逐步成型,秋实高架,望梅路高架(部分),世纪大道高架先后通车,临平与主城区的壁垒才逐渐破除。

3、轨道交通的止步不前

一号线已经运营了七年,七年间杭州经历了G20期间以及亚运会前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曾经不少缺乏地铁配套的地方已经地铁成网,轨道交通四通八达。作为首批享受地铁配套的区域,偌大的临平仅靠一号线(未来的9号线)已经独木难支。

目前杭州地铁的4号线与5号线都已经部分开通,3号线却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要等等到21年才能运营。被临平人寄予厚望的3号线延伸工程更是迟迟难以落定,地铁成网依旧遥遥无期。过去引以为傲的地铁优势,转眼成了劣势。

4、人才的缺失

下沙大学城是年轻人的乐园,未来科技城是科创人员的天堂,而临平的人才引进却由于产业的匮乏而举步维艰。就连运河镇人民翘首以盼的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引进计划也是一波三折并不顺利。

前一阵一位有幸摇中翁梅艺尚府的购房者,在项目周边考察一圈之后吃惊的对房叔说:“没想到在杭州还有这样的地方:光膀的大爷,席地而坐乘凉的大妈,骑着电动车横冲直撞的年轻小伙,完全城乡结合部的既视感啊!”。

据临平山北的购房者反馈,万宝城肯德基门外的就餐区域,似乎也永远都是周边大爷大妈的天下。

5、房企的忽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临平都没有得到品质房企的青睐,无论是本土企业滨江,还是外来大鳄万科、融创都对临平不怎么感冒。以目前重仓萧山市北的滨江为例,在整个杭州东北一带都鲜有产品。

大牌房企的缺失,也导致了临平一带不少楼盘的观感不佳,绝大多数住宅楼盘的外立面都是真石漆甚至是廉价的涂料,鲜有石材干挂与金属铝板的影子。偌大的临平,仅靠绿城玉园,康城一品等项目维持最后的尊严。

6、缺乏大腿

五年前的老余杭、南湖一带,因为界面陈旧,配套不足而深受“鄙视”。而如今,老余杭转身一变成了未来科技城2.0,房价也大有盖过临平的趋势。就连曾经在坊间被不少人称为“万人坑”的闲林,也因为傍上了未来科技城的大腿,房价直逼临平。

反观被称为库存重灾区的临平楼市,却始终不温不火。雪上加霜的是,同样急需大腿的临平,环顾一下周边翁梅、乔司、星桥、超山这一群难兄难弟,才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杭州东北一带最粗的大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2
临平基本生活费比杭州贵,饭店吃饭比杭州贵,买菜比杭州贵,就连路边.小区停车也比杭州贵,我居住临平的小区(付中心)每小时5元20元封顶,我杭州居住的小区(正中心)3小时内免费5元小时10元封顶。没人愿意生活在什么都贵的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