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危亡时,为什么明朝士大夫投清自保,而南宋士大夫却投海自杀?

如题所述

宋朝和明朝在历史上有一些类似之处:

第一,它们都是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

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亡,南宋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亡;明朝被满人建立的清朝灭亡。

第二,它们在国家主体灭亡后,皇族逃到南方,都建立了短期政权。

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恭宗投降后,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来不断南迁,途中小皇帝端宗去世,陆秀夫又立九岁的赵昺为帝,而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直到崖山海战,南宋彻底灭亡。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随后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 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流亡政权——南明。直到1662年,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处决,明朝统治才结束。

最后,南宋和南明的有志之士都以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为己任。

如南宋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人,南明的史可法、夏完淳、顾炎武等人,都以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为毕生的奋斗目标。

历史上明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清自保,相反宋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海自杀,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分别回答。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很多士大夫选择投清自保,如辽阳将领刘良臣、孙定辽于1631年,大凌河之战兵败未守臣节,叛明降清;东江总兵毛文龙帐下官至广鹿岛副将 尚可喜,于1633年携麾下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航海归降。 户部左侍郎王正志,1644年降清;祖可法,祖大寿的养子 祖可法,崇祯四年在大凌河之战中,作为人质被扣留在清军大营,后投降清朝;洪承畴,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

明朝士大夫选择投清,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官场腐败,宦官专权,致使江河日下、民不聊生。很多士大夫对明朝已经绝望。

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皇帝的昏庸无能,导致朝纲败坏,国本不固。加上贪官横行,宦官专权,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激起农民起义。明到后期,内忧外患,重疾缠身,灭亡是必然的,明朝就像一个烂苹果,从内部开始腐烂,很多士大夫对明朝已经绝望。

2、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明朝岌岌可危。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抚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势如破竹,打进北京城。明朝大势已去,活着或死去,降清还是降农民起义军,这是摆在明朝士大夫们面前的选择,当时的农民起义军自身素质不高,成不了大气,投降新兴的清朝不失为一个选择。

3、满清强大,统治者英明神武,爱惜人才,各种手段的拉拢劝降,士大夫们屈服了。例如,洪承畴的投降就是综合因素的结果,洪承畴在明朝官场二十多年,对明朝廷内部的腐败情况非常清楚,他也同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过,对农民军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他又同清军作战,对清朝又有着新的认识。经过对明朝、清朝和“大顺”这三种政治势力的对比,洪承畴从中看出,最有希望最后完成江山一统的是清朝。皇太极亲自出马劝降,洪承畴投降。

1279年,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南宋军民跳海的原因有:

第一,山穷水尽,失去了战斗力。二十万多军民,除张世杰带着少数突围之外,剩下的十万人基本上都是家属和文官,这些家属中有大量女子,手无缚鸡之力,精锐的将士们都战死了,剩下他们这些人还怎么抵抗,他们一路南逃,现已无处可逃,皇帝都死了,他们活着有什么用,于是纷纷跳海自杀。

第二,民族气节。南宋宰相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都城被攻破后,这十万人能跟着小皇帝一路跟随到崖山,而中途没有选择逃亡,投降,他们都是最忠于南宋的臣民。与其屈辱地被杀,不如有尊严地自杀。

最后,“靖康之耻”的阴影。北宋灭亡后,皇帝嫔妃、王公大臣们被金兵俘虏,遭到残酷迫害、侮辱,生不如死。元朝的暴行更胜过金国,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杀人如麻,更有甚者屠城,西夏就是个例子。所以,南宋军民选择了投海自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