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归园田居》,品味农耕诗人的世界,陶渊明不懂种田吗?

如题所述

陶渊明的一生是农耕经验长期积累,农耕文化浸润的一生。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诗人,也是对农民生活了如指掌,熟悉农耕生产的行家里手。陶渊明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多是在乡村度过的,具有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深刻的生命诗意体验。陶渊明入仕很晚,却出仕很早。陶渊明做官为吏只有十二年。陶渊明归隐之后的创作多与农耕经验和乡土体验相关。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主要讲述诗人经过官场生涯和城市文化洗礼之后,重新发现田园风光的美好和自由随性的惬意。其中,羁鸟、池鱼、尘网、樊笼等是关键,狗吠、鸡鸣、户庭、虚室是重点。农耕经验无处不在,如果你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或体验,就无法体会到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尘网”对应于“池鱼”,“樊笼”对应于“羁鸟”,正是人生遭际不幸的象征,这是因封闭、限制和圈养而失去自由,走向枯萎的标志。反之,由于没有外力干预,狗和鸡都可以顺着各自的天性而鸣叫。院子因来人稀少而无杂物和灰尘,闲置的屋子才能有自由的空间。这里呈现出生命的自由和空间的敞亮,众多意象的对比在无形中显示出自由的可贵和诗人的自愿。

《归园田居》其三开头两句点名干什么活,庄稼长势如何。在南山山坡下开垦荒地,种植大豆,这里应该是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顺风顺雨,有利于大豆的生长。“草盛豆苗稀”这一句极易引起后世读者的误解: 以为陶渊明不会种田。

其实,结合整首诗的语境,我们不难从“草盛”推测出土壤肥沃之意,如果土壤贫瘠的话,恐怕连杂草也难以长得茂盛。在雨水充沛之时,野草疯长,即使你再勤劳也赶不上杂草生长的速度。正所谓,一日不下田,草就比苗高。这样就会出现“草盛豆苗稀”的现象。

“晨兴理荒秽”以下四句,说明陶渊明的辛勤程度和真切体验: 披星戴月,不辞辛劳。之所以要治理“荒秽”,是因为杂物过多,才显得地里的庄稼稀疏和枯萎。这可以从“道狭草木长”来推断:正因为雨水充足,所以才有杂草十分茂盛,遮蔽了田间小路,或使田间小道变得狭窄。这里不写草木茂盛而写道路狭窄,显得含蓄曲折,其中的辛苦与妙趣令人回味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9
陶渊明是不懂种田的,是因为他的才情没有得到重视,而且自己不好,所以写了这首诗以勉情怀。
第2个回答  2021-03-29
我认为是这样的。他那么辛苦,然而都没有什么成效。
第3个回答  2021-03-29
我认为并不是陶渊明不懂得种田,他只是通过这首诗想表达最适合农民和人们生活的环境,只是一种写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