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语录适合发圈句子

如题所述

1、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

2、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波动,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

3、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4、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暂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请养成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吧。

5、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6、断舍离是生活的减法哲学,减去多余的物品,认清自我,磨砺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灵的加法哲学,了解深层需求,相信自我,坚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学,重获生命的自立、自由与自在,解放自我,迈向人生的高境界。

7、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8、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条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定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9、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10、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就拿断舍离来说,首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你会发现,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接下来,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你自己……只要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看清身边的物品,然后做出选择。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1、逃避现实型——不愿待在家里 2、执着过去型——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 3、担忧未来型——致力于投资未来的不安因素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扔不掉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物品上面,并因此充分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 破烂分三类: 1、不用的东西——会念咒的束缚人的淤泥 2、还在用的东西——一滩混乱的淤泥 3、充满回忆的东西——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堆积的破烂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因为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这本书很棒的地方,就是把物品和人的关系做了相当深入的思考,比如上面一段,就很有启发性, ……觉得“这东西会坏,说明我还是别用它的好”,进行自我贬低。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标尺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因此,分类也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 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要想从二三十种东西里做出选择,光是了解情况恐怕就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了。
断舍离的观念:,■物品因为“我要用”而存在,所有留在家里的东西,都必须是“现在需要用的” ■留出30%的空间,人才会有收拾的欲望,物品才能完成新陈代谢,能量才能畅通无阻,■生活要留有余裕,人才能彻底释放自己的内部力量,才能神清气爽,轻松自在。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波动,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5成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1成。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新的整理术,不仅要解决表象问题,更要灌输新的人与物的价值观念。
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想要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很少。
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1
1、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

2、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波动,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

3、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4、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暂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请养成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吧。

5、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6、断舍离是生活的减法哲学,减去多余的物品,认清自我,磨砺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灵的加法哲学,了解深层需求,相信自我,坚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学,重获生命的自立、自由与自在,解放自我,迈向人生的高境界。

7、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8、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条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定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9、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第3个回答  2020-12-10
 1、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且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2、和物品成为好朋友,也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3、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4、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它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做不存在、不愿承认的自己。
  5、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话就是达到了“断”。
  6、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7、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8、对人类来说,比起生存需要来,归属、认同等需要更为强烈。
  9、这不是一种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10、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11、如果不改变平日的生活习惯,就得不到根治。
  12、断舍离会遏制人类这种不知不觉、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的行为。
  13、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14、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15、先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倒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16
1、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2、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
3、断舍离,由需道的发不需道的发,种都到舒服不舒服 。
4、把自己用不种都那上的学走都我就说送出下有需道的发的人时,道的发说“请收下”,不能说“出下你” 。
5、和自己喜欢的以风如起大也道西并生可就会在一起。这每利不的时作出一觉气着国是别变到了“断”。
6、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