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驴得水》,你有什么启示?

如题所述

太轻松的电影虽然看起来爽快,却难免流于轻浮;而思想性太深刻的电影,虽发人深思省,但看完了心情却过于压抑。电影《驴得水》是我刚好喜欢的那一类黑色幽默,情节新颖,对白幽默,又不乏思想性。这部电影没有启用一个明星,全部都是陌生的新面孔,演技超赞的新面孔其实更容易让观者入戏。故事的背景是民国时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满怀振兴农村教育美好愿景的校长领导着三个教员,建立了三民小学。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校长想了办法,编了个空名字“吕得水”(谐音“驴得水”,校长女儿养的驴叫“得水”)上报教育部,这样他们4个人就可以领5个人的薪水。谁知有一天,教育部特派员下来考核“吕得水”老师的情况,这下,老师和校长都急了,为了蒙混过关,他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编造谎言,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人性的悲剧。
校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在电影里,老校长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念叨着这句话,编造了“吕得水”这个徒有其名的假教师,领着教员们吃空饷;他念叨着这句话,去偷偷翻看特派员的皮包,偷看文件;他念叨着这句话,默许赵一曼被铜匠的媳妇辱骂殴打,被所有人欺辱;也因为这句话,看着自己挚爱的女儿,嫁给已有妻子目不识丁的铜匠……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他们吃空饷,我还觉得情有可原、无伤大雅。毕竟教学环境那么艰苦,毕竟,校长拿了钱没有全部私用,他们确实大部分用于改建校舍,给学生发放奖学金。
可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越来越超出控制。没有人去反思,大家还是念叨着那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将谎言编造得越来越离谱。
成大事者或许可以不拘小节,但这小节一定是无关原则的,一旦关乎原则,关乎底线,那么就没有小节!
就好比,你喜欢看书,又买不起,那你可以厚着脸皮每天去蹭书看,这叫不拘小节,但是一旦你偷书,这就是原则;又好比,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你追求效率,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这叫不拘小节,但是为了省事就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用,这就是原则;因为赶时间,在马路上走得横冲直撞不顾形象,这叫不拘小节,但倘若在无人的路口闯红灯,这就冒犯了原则。
原则的问题关乎底线,最终,让大事毁于一旦的往往是这些关乎原则的小节!
听过一个故事,德国一家食品厂来我国西部某城市的加工厂考察代加工项目,一旦谈成,他们就会往食品厂投资,无疑这将会给市里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市领导和厂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洽谈,他们把所有预想的情况都准备的很完美。会谈那天,中场休息的时候,德方领导去洗手间方便,他们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厂的工人上完厕所不洗手,直接就上食品流水线工作。正是这样一个细节,让整个洽谈功亏一篑。德国人非常注重食品卫生安全,虽然只是上完厕所不洗手一个小小的细节,在他们看来却是关于原则的大问题。
回到电影,人无完人,在利益和欲望的诱惑下,我们难免走上弯路,可是错了就要及时悔改。其实,他们有很多次悔改的机会,但是因为胆怯,因为不敢承担责任,他们没有坦白,而是用越来越离谱的谎言换来越来越大的恶果。
不过,我却始终对老校长恨不起来,或许是因为这个人物的人设实在太真实。
他的小理想,他的小自私小贪婪,还有他的心软,他的善良,他的胆怯和懦弱,不正是我们这些平凡人的真实写照吗?
我们这许许多多平凡的中国人不正是这样自以为聪明,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以为只要无害人之心,通过破坏点小原则换来点或小或大的利益,其实无伤大雅的。老校长好歹还是为了美好的愿望做了错误的事,而我们很多人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就不惜破坏原则。中国人不讲原则,已经成为世界诟病。编剧对这一现象的讽刺可谓深刻:一听说可以出国,躺在棺材里装死的铜匠立马回过神来,从棺材里坐起来说“我要出国”。
看,只要有了利益,死人都能活!难过合伙被他们蒙骗的美国出资人连连惊呼:“Incredible  China!”(不可思议的中国)
确实,当一个社会人人都不讲原则的时候,这个社会只能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
老裴和铜匠:可怕的自尊心
许多中国男人还没有真正学会去爱一个女人。他们缺乏爱的教育和能力。
中国男人对女人更多的是一种占有,我喜欢你便要占有你,我一旦睡过你,你的身和心便要忠于我。倘若你做不到,那我便要毁掉你。
这样的爱不但不让人觉得美好,反而让人觉得可怕。
老裴睡过一曼,他喜欢一曼的天真和风情,可他的表白遭到拒绝,又看着一曼上了铜匠的床。这个男人的心里开始扭曲,为了报复,他一面拿着一曼用肉体换来的钱,一面又要看着一曼被铜匠的老婆羞辱,他指着一曼的鼻子咬牙切齿地骂:“你就是个臭婊子!你还不如婊子,婊子和男人干那事儿是为了钱,你他妈就是为了快活……我睡你那是看得起你……在男人眼里,你就是个公共厕所……”
在老裴眼里,男人可以为了快乐去睡一个女人,女人是断不可以的,否则就是贱货。
铜匠也是一样。得不到的便要毁掉,他报复一曼,看她被辱骂,被剪掉头发……
他们其实爱的不是女人,他们爱的是自己的自尊心。
                      一曼:美好的婊子
在我眼里,一曼是美好的。她像一株自在的野草,迎风而生,自在张扬。她不喜欢为人生做太深刻的思考和太多打算,只想找个无人管束的地方过一种自由的生活,享受每一点小确幸。
考察团都要来了,她却还有心思和老裴玩比赛不眨眼的游戏;特派员在视察,审讯铜匠假扮的吕得水,气氛紧张,她却还有心思一边剥蒜,一边享受地哼唱周旋的小曲;老裴问她,如果事情败露了,要不要跟他去南方,她把蒜皮撒得漫天飞舞,大笑着说,“下雪了下雪了,南方有这样的雪吗?”;款项批下来之后,铁男把校园里装满了小灯泡,月色下的校园格外美,一曼要铁男陪她跳舞,铁男不跳,她便邀请校长跳,她舞姿轻旋,分外陶醉;她买了新的布,一针一线地要给所有老师做一身新校服;春天来了,她哼着歌去野外采迎春花……
我发现这部剧里几乎所有的美好、浪漫和温情都是一曼带来的。
性对一曼而言,也是小确幸的一种。她的原则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享受一点性的快乐。个人不赞同她的性观念,总觉得在性方面还是要讲究一点灵魂和情感,为了性而性,就像铁匠媳妇说的,似乎有点像“牲口”。
可问题是,这个社会在性方面对女性的要求格外苛刻。一曼的身份若换为男性,可能会被冠以风流浪子的美名,让无数女人倾倒,无数男人艳羡。可是,身份一旦换为女人,便只能被冠以婊子、贱货的名号。
看着一曼被剪掉头发凌辱的场面,想起了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美丽的女子往往毁于男性的欲望。也想起了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众人一面骂她们是婊子,一面又要她们用柔弱的躯体换来自己的苟且和安逸。一曼的结局,分外悲惨。她先是疯了,后又自杀了。这个结局,也很有讽刺意味,或许编剧想说的是,在中国,一个女人不论再美好,只要她触犯了传统贞洁观,那么等待她的只有一个结局,要么疯,要么死,或者像一曼这样先疯再死。
      佳佳:孩子比成人更懂得坚守原则
佳佳是老校长的女儿,一个纯真倔强的少女。
她是唯一一个未成年人,她却比所有的成年人都清醒理智,懂得坚守底线。从头到尾,她一直要大家坦白错误,可是没有人理会她的话。所有人都把她当做一个无知的孩子。
成人被社会所同化,变得利己、不讲原则,唯有少女还保有善良、底线,这不能不说是编剧的又一个绝妙的讽刺。
                铁男:面对强权的脆弱
铁男是全剧里个子最高的,脾气最大的,性情最耿直的。他不畏强权,敢说敢做。
为了保护佳佳和一曼,他是唯一敢和特派员叫板的男性。
可是,当特派员的保镖冲他开了一枪,枪从他耳边滑过。他应声倒地,以为自己死了,爬起来发现自己没有死,“死而复生”的他抱住特派员的脚跪倒在地,一边磕头一面鼻涕眼泪横流地恳求:“特派员,别杀我啊!我不敢了,不敢了,你让我干嘛我就干嘛!”
他似乎被这一枪吓破了胆,以致特派员保镖当着他的面要强奸一曼,他都把脸别向一边,装作没有看见。
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因为暴力和强权,竟扭曲成如此面目,实在让人心寒。
佳佳骂他:“一曼被强奸你也不管吗?”他说:“佳佳,他们有枪,我能怎么办?我反抗,他们一枪崩了我,还可以继续强奸一曼。你试过枪子擦着耳边而过的滋味吗?我在他们面前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一条只会汪汪叫的狗!”
人在面对暴力和强权的时候,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宁死不屈,要么认怂。铁男认怂了,可是我不忍谴责,只觉得心疼,他的脆弱其实是一种特别真实的反应。试问,枪顶在头顶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呢?
该谴责的不是那些在强权面前吓破了胆子的弱小者,而是那些恃强凌弱的施暴者。
      女性都是美好的,男性都是丑陋的
这部剧里的女性都是美好的,哪怕是铜匠的面黑牙黑的泼妇媳妇,也有可爱的一面。她敢爱敢恨,誓死捍卫自己的婚姻。她恨铁匠背叛自己和一曼睡觉,可是当她听到一曼骂铜匠是“牲口”,看到铜匠失落痛苦的眼神,我竟从她眼里读出了一闪而过的心疼,她替铜匠骂了一句:“你们才是牲口!”
电影最后,佳佳成为谎言的牺牲者,不得不嫁给铜匠为妻,也多亏这个泼妇的女人不管不顾地来搅了局!
特派员怎么样,有枪怎么样?敢抢老子的男人,老子豁出这条命跟你们拼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敢豁出去,你就赢了!最后唯一的胜利者,竟是这个目不识丁的庄家女人。
看到她一把抢过保镖的枪,把男人们吓尿的场景,真心觉得太爽了!
还有一曼,即使在性上她是那么一种放荡不羁的态度,可是一旦关乎原则问题,她却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男人们更有底线。
电影结局,佳佳去了延安,投身革命事业。也暗喻了她不与这些愚蠢的男人们同流合污。
欲望却让剧里的男人们变得邪恶。灾祸往往和利益并存。在欲望诱惑下,连最单纯的铜匠都变得不再单纯,他见识过更精彩的生活,便不想过原来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踩着众人的头往上爬。
强权之下,铁男也从铮铮铁骨变成了毫无原则的软骨头。
看似善良的老校长,却是引导众人走上弯路的罪魁祸首。
老裴的丑陋自私更不必说。
要说电影的缺点,就是剧情太紧凑,矛盾冲突太多太尖锐,现实事件中似乎不会有这么密集尖锐的矛盾冲突。
不过,这缺点写完了,怎么感觉有吹毛求疵之嫌呢?
或许,这不能算缺点,只能说编剧太会编故事了。
电影台词里的包袱多得像在看小品,真正做到了让人笑中带泪,寓教于乐。实在太喜欢了,忍不住摘录几个,让大家一睹为快。
01
考察团明天就到了,老校长鼓励大家:“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天黑之前能找到顶替的人,经过一晚上的培训,一定能应付住考察团!好!大家有没有问题?”
众人:“有!”
校长:“大声点回答我!有没有问题?”
众人:“有!”
校长:“好!出发!”
02
任众人如何劝说,铜匠就是不肯假扮吕得水老师。早就对铜匠有点意思的一曼轻轻一笑说:“你们都别管了,我来睡服他!”
铁男不解地问:“校长,一曼说的说服是啥意思?她想干啥,你就不管管?”

 校长说:“这事咋管?做大事就得不拘小节!”
03
假模假式的特派员来参观学校,发现学校竟然建在一个神庙里,他说:“学校建在这里,有点过于“堂而皇之”了吧!”
一曼笑了,偷偷跟铁男咬耳朵:“他是想说“富丽堂皇”吧!”
04
为了应付特派员检查,一曼连夜教了铜匠几句英语:“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 very much!”“You are welcome!”
可铜匠见了特派员一紧张,这三句话成了:“Nice to meet you!”“You are very much!”“Thank you welcome!”
众人不禁捏一把汗。
可那位自称英国留学回来的特派员竟然没有听出错误。
一曼又试探着对特派员说:“特派员,Goodbye!”
特派员一怔,回复到:“Good morning!  ”
一曼对老校长肯定地说:“校长,我敢肯定特派员根本就不懂英语!”
05
一曼让铜匠用藏语读诗(铜匠是藏族人)。一曼哄骗特派员说,吕得水老师读得是莎士比亚的诗,我来翻译!
铜匠读完了。
特派员站起来严肃地说:“吕得水老师,你果然是原形毕露啊!”
老校长吓坏了,恳求道:“特派员,这事我来扛……”
特派员说:“这事你们扛得了吗?这顶振兴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旗只有吕得水老师扛得起来!”
众人汗!
06
铜匠假扮完“吕得水”之后,老校长送铜匠走,他送给铜匠一本书,说:“这本书拿回去看看吧!学点知识,有教无类!”
铜匠认真地说:“没事校长,我不累!”
07
铜匠媳妇气势汹汹地来学校抓破鞋。
她虎着脸大骂:“你们哪个女老师睡我爷们了?”
铁男不干示弱回嘴:“你干哈的啊?!”
铜匠媳妇怒吼:“你干哈的啊?!”
铁男上前抓住铜匠媳妇地手,欣喜地说:“唉呀妈呀!老乡啊!我是奉天的啊!”
铜匠媳妇欣喜地说:“哎呀,我也是啊!”顿一秒钟,继而又怒吼:“说,到底谁跟我爷们儿搞破鞋了?!”
有哲理的台词:
老裴对铁男说:“或许,中国最缺乏教育的不少农民!”
特派员说:“我看过你们几个人的档案,你们几个人都有污点!只有吕得水老师是完美无瑕的!”(莫须有的假人当然无暇)
PS:这部电影,要温情有温情,要浪漫有浪漫,要残酷有残酷,最重要全程笑点不断。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成本大制作电影。
写火热的人生,讲震撼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奇奇漫悦读(ID:qiqimanyuedu)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7

这是一群多么聪慧的人啊,所有的矛盾看似都被他们一一化解了,然而其中的牺牲和幸酸、人性的阴暗和奸诈,都一览无遗。《驴得水》的的确确是一部包裹在喜剧外壳之下的悲剧,正如它的海报所说: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世间百态中抽取三类典型人物

官僚主义者

官僚主义者的典型代表是特派员,美国人一个月捐款给“吕得水”老师的十万块,到了校长手里只剩下三万,七万块装进了特派员的口袋,他的合理解释是:“资源优化分配”。权利的魔爪伸得比我们想象中要远,裴魁山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真义:“在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

官僚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凸显,是因为有人屈服在权威之下,曾经胸怀着理想和正义的知识分子们在象征性的抵抗无果后,一个个拜倒在了特派员的枪口下。

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是孙校长为代表的这一群教师,他们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梦想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相信“有教无类”可以改变它的贫瘠。然后他们发觉,这片偏居一隅的小山村贫瘠的是物产,贫瘠的是知识,却不是权利和贪欲。如特派员所说:“我尊重知识分子的脾气,但也有个限度。” 知识和权力较量的结局,就正如影片中铁男趴在特派员的枪口下抖如筛糠,大喊着“别开枪”一样。

自由主义者

自由主义者张一曼是这部电影里最出彩的主角,她没有艳压群芳的美丽容貌,却有着如风一样的流线美感,这是一种风情。

张一曼是一个不为俗世的规则所束缚的女人,她很迷人,迷倒了很多男人,可是对每一个,她都只是招惹一下就离开,短暂停留,并不长久。

她和裴魁山上床,当裴魁山爱上她向她表白之后,却被她断然拒绝了:“你看我像会跟你过一辈子的女人吗?”。她“睡服”了铜匠,当铜匠想留下来和她厮守时,她又狠心地甩下话:“你在我心里就是一头牲口。”

我们感觉她屡次接近幸福,似乎伸伸手就要够着了,可她总是在这一刻决然撒手,头也不回地走了。张一曼说:“我只想找个每人管我的地方,自由自在的。”她享受当下的欢愉,需要长久的自由,她是百依百顺的,但只顺从自己的内心。

影片中很美的一幕,张一曼在微风中剥着蒜瓣,浅唱低吟,裴魁山问她:和我去昆明吗?张一曼扬手洒下漫天的雪白的蒜皮,大笑着:“昆明会下雪吗?”

黑色幽默下的隐喻效果

这部从话剧脱胎而来的电影,带着哈哈镜般的荒诞与夸张,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有着符号意义。电影里的三民小学象征着知识分子的小社会,特派员和铜匠的闯入,打破了这里的平衡,激发了内部矛盾。特派员象征着权利和金钱,而铜匠象征着无秩序和无理想,两人将三民小学的正常秩序搅得一团糟,恰恰证明了知识分子在于官僚阶层和底层人民打交道时的软弱无力,他们既不想屈从于权力话语体系,也无法掌控底层人民的处事逻辑,最后,只有放弃自己的价值坚守,牺牲同伴的利益,去换取一个只剩下空壳的“教育理想”。

这是一部人们拒绝共鸣的喜剧,我们多么不希望在这个故事里看到自己。

人性的纠结、阴暗与反转,浪漫理想与现实桎梏间巨大的落差,权利与金钱不可抗拒的震慑力,都为这部悲剧内核的喜剧增添着沉重的思考。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个时代的故事,但它并没有过时,反而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形成了一次微妙的遥相呼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