镈钟的历史文化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我国音乐文化历史非常久远,乐器种类也异常丰富多彩。我国“钟”最早是以乐器形式出现的,是我国古代乐器之一。钟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居于八音之首,是金类乐器。在先秦时期佚名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

炎帝之孙伯岐生鼓,是始为钟。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另外,在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所著的《管子·五型篇》中也有记载:

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

除此之外,有传说认为“钟”是在尧舜时代,一位名叫垂的人所创,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钟是起源于铜铃。

后来,人们在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期的陶钟中考察所知,最早的“钟”是陶制的。当时出土的“钟”高约9厘米,径5厘米,共鸣体为圆筒形,顶端为圆柱形短柄。

在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制的钟,这一时期有了不同形制的钟,这从后来人们在殷墟出土的乐器中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有几种用青铜铸成的造型古朴的钟。

铜钟在我国古代是宗庙或宫廷举行典礼和宴会时所用的乐器,历代都用于雅乐,它对我国古代乐器和雅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较高艺术价值。

在商代,这种铜铸钟的横断面是扁形的,铙边成棱形。先是单个的,后来逐渐发展为大小不同、三五成组的编钟。

到了周代,乐匠们对编钟进行了改进,先是把编钟挂在架上,再对钟的形状进行改进,这就成了编钟。而且数量也逐渐增加。

乐匠们将不同大小、不同音律、不同高音的钟编成组,可以演奏出悠扬悦耳乐曲,编钟在周代兴起并有了很大发展。

在周代,编钟进入鼎盛时期,数量达60多件,奏出的音乐更加动听,并且逐渐成为一种礼仪乐器,使这种单纯的乐器扮演起一个政治、文化上的重要角色。

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道教形成,寺院日渐复兴,极大地促进了寺庙音乐的发展,钟又被赋予一种新的使命,成了法器,悬挂于佛寺、道观。

从此,在我国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在保留“钟”的最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圆形钟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器具的象征。

这种圆口钟在佛寺、钟楼使用最多,成为了当时体现君主、神灵、崇高伟大的圣器。这一主题的出现,为后来我国制造圆形钟技术飞跃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钟分为特钟和编钟,特钟又称“镈”,是单独挂在木架上,每架只有一件,编钟是由多件大小不同的钟挂在同一木架上。

镈是一种乐器,形状接近于钟,不像钟口呈弧状,是平口形状。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金”与“尃”联合起来表示“铸刻有花纹图案的钟”。而一般的铜钟器身外表光滑,没有任何纹样。镈其特点是环钮、平口、椭圆形或合瓦形器身,是一种古代大型单体打击乐器。

镈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来出土的一件青铜镈,形制接近于钟,其中央有长方形孔和腔通,上面立有较低的环钮,器体立面为梯形。横截面显椭圆形,镈身两边铸了钩状挂钩。

这一时期的镈是一种大型的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编磬等配合使用。据了解,在青铜乐器当中,镈的发现量较少,被发现这座青铜镈是一件成熟作品,不仅造型规整、铸造工艺精湛、发音响亮,而且纹饰也很漂亮、器表两面均饰相同的三叠花纹,主纹中间有浮雕式的牛首纹,这座青铜镈造型古朴、形状规整。

据专家推定,它并不是这一时期才有的镈,并以此推断它的出现应该是在更早的时候,但它却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青铜镈。

青铜乐器对于发音等有着某些特定要求,使得青铜乐器在铸造方面比青铜本身的铸造技术更高,因此,镈的铸造更加讲究。镈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方青铜器制作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作为商代社会礼器的代表,镈的出现也能够进一步说明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还有,据记载,镈应当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先秦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相和,用木槌叩之而鸣,常用于雅乐中。总之,钟和镈作为我国青铜乐钟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其声学性能与社会功用的特点鲜明,所以在“金石之乐”中具有特殊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