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好这是为什么?是一种什么心理?

如题所述

这样的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闺蜜照照的老公一直是大家眼中的优质好男人,不仅会挣钱还很顾家。不管何时见到他,他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看起来十分和善。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任何事他都不会发脾气,别人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照照的老公可以说是大家眼中的新好男人,姐妹们也都十分羡慕照照的好运气。

然而,在一次闺蜜聚会上,朋友们又一次夸奖照照老公时,照照却突然脸沉了下来,说:“其实我一直没告诉你们,我过的一点也不幸福,他对我的好都是在演戏,为了维护他在外面的形象,实际上,在家里他对我一点也不好,经常对我不耐烦,一点事就凶我。”

照照的老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对外人好,对家里人却反而没那么好。他可以对外人永远笑脸相迎,却对自己的老婆没有耐心。实际上,这是很多人的通病,这类人常常十分在乎自己的面子,塑造出一个和善、友好又好相处的人物形象,却不在乎家里人的感受和心情。不过,要说他们不爱家里人也不一定,只是,这样的人总是觉得家里人反正会包容自己,在自己家里就没必要装了,所以往往会让身边最亲近的人感到伤心。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第一次见的陌生人时,总是下意识的会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收起以往的坏脾气,这是人之常情。然而,需要明白的是:自己的家人才是最需要你花时间和精力去对待的人,因此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家里的人可以包容你,但不是你对家里人不好的理由和借口。可以维护形象,但同时也要照顾好家人的感受才是正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30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因此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孩子都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其实这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孩子做到孩子的责任,家长却没有做到家长的责任,许多家长没有足够重视自己的孩子,同时还殴打谩骂自己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幼小心灵造成巨大的阴影,那么在自己老了之后呢,得不到孩子的关心也是很正常的。



现如今就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许多人对家里不是那么的好,对外却十分热情。其实我们可能只看到表面并没有看到真正的一幕,家里人长期的殴打,谩骂,嘲讽,还有社会上的压力,自己的顶头上司的要求都导致了很多人对家庭的不够关心,对外的热情。



许多老一辈的家长,就是有着错误的思想,他们认为,女儿并没有儿子那么重要,因为儿子是用来养老的,“养儿防老”这个词也是他们口中常常提起的。所以再有时候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让自己的女儿吃亏,不让儿子吃亏,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也会向着自己的儿子,这也导致了他们女儿对他们的仇视。



除此之外,还有当今社会在外摸爬打滚的许多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上司。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不得不拉下脸去,将社会上的人照顾的服服帖帖,所以说,在外人看来,这个孩子可能不是那么的孝顺,因为他对自己的父母不够重视,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是因为生活压力,不努力就没饭吃,不努力只能饿死,所以说只能把别人照顾好,从而让自己有着自己生存的空间。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说,有的人对外人很好,对家庭却很一般的原因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这种人,农村有句老话“老鼠扛枪窝里横”,“有本事就在家里使,一到外面就老实了。”一般这种人虚荣心强,也很自私。这种人格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的娇惯和娇纵。家里有什么事,家长自动把他摘出来,不让他负任何责任。久而久之,他自己就跟家里没有任何责任了,家里不管什么事,他就装着什么都不知道,既不出钱也不出力。

首先,这种人,大部分文化学历较低,没有领会"家和万事兴"老祖宗留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只知道"仁义礼智信"在社交场合用,而忽略了家庭和亲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其次是利益心特别强烈的人。这种人利欲熏心,在外面牵扯到个人利益时,Ta永远不会得罪任何人,见人:大哥二哥麻子哥、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回到家里:父母永远是父母、丈夫永远是丈夫、妻子永远是妻子、孩子永远是孩子,反正是一家人。所以,他从不顾家人的感受。这也是当前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夫妻感情破裂,而导致离婚的原因之一。

一句话,在家里不管怎么“作”,多么不负责,家里人,还以“血缘亲情”来原谅他,爱他,纵容他,所以,他在家里肆无忌惮地不负责,放任自己的自私自利。在外边,他要披上他的面纱,装作谦谦君子。

第3个回答  2021-03-24

有些人婚姻生活的时间长了,便会彼此之间不知不觉产生厌烦的情绪,乃至把外边受的气和委屈都宣泄到对方的身上。

比如下班回家,见到自己昨日刚整理好的桌面上,布艺沙发又变得乱七八糟,便会生气,想责怪对方,却忘记自己刚追求对方时所表现出来的细心。

当我们和亲人在一起时,经常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把怒火宣泄到父母的身上。

一些父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不理解孩子常说的某些新生事物,常常提问,或因对孩子日常生活感到好奇而多问几句,因此便火冒三丈,厌烦地斥责父母。

但我们在工作中,在和朋友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却一直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家里的我们表现得都很烦躁,在外边却是彬彬有礼。这些有以下原因:

1、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就是指一个人根据某些方法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产生符合自己期待的印象的过程。

当我们与爱人及亲人交往时,我们会考虑到相互间的关系的牢固程度,进而对这样的人际交往有极强的安全感,因而我们会倾向于相信对方能忍受自己的脾气。

2、社会交换理论

社交沟通交流的本质是社会互换,这样的观念被称作“费力最少原则”,它是人们行为的一项基本准则,即人总是倾向于以最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收益,因而商家和消费者之间会产生买卖,而步行则倾向于走捷径。

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当我们闹脾气的时候,不但会伤害到对方,并且会不断调整对我们的看法,或许之后对方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对我们。

因此,我们应该一视同仁,主动地将家人和爱人当作“外人”来对待,多一点付出,我们才可以抵制这样的心理机制。

第4个回答  2021-03-24
1因为安全感。
你会和你的亲人发脾气 因为认为他们不会离开你抛弃你 即使当时很生气过段时间也会互相原谅淡忘 因为有种血缘关系在里面 即使你万劫不复一无所有他们也会在你是身边
但是外人则不同 我们尽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 因为外面没人会惯着你的臭毛病 你的一切让他们不舒服的东西他们都会还回来 甚至加倍。
2包容
究其原因,是亲人的包容让我们太放肆。假如对领导、同事等外人发脾气,很可能损害彼此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沟通中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方式方法。而“亲人”是比“外人”更稳固的一种关系,我们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们也不会计较、不会记恨;即使拿他们当出气筒,也能获得宽容、理解、忍耐、体谅。
家庭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在外受了委屈,我们会回家宣泄。在这样一个能给予心理安全感的环境里,我们就容易忘记怎样好好说话,以致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的语言。
除此之外,我们对亲近的人心理预期太高了,认为他们应该支持自己,一旦碰到不顺,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觉得“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气。
当肆意将外人给自己的伤害转移给配偶时,我们没有看到对方默默端来的一杯热茶中包含的关心;当不耐烦地打断父母善意的唠叨时,我们不曾看到老人无言地离开,在屋子里悄悄伤怀。亲人们无怨无悔地承受我们的伤害,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与我们最亲,能用爱包容我们。
3伪装:这就是生活中真正的伪装者。但就像电视剧伪装者一样,真面目终将被人所认识。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的童年少年期都是与乡下的爷爷奶奶一同度过的,其他4个姊妹都跟随在城里的父母身边,孤僻任性的性格伴其至15岁以后回城,满腹牢骚的他对父母从来没有好言,也难得有好态度。对其他几个姊妹,特别是对他的兄弟更是非亲非故的感觉。一切都斤斤计较,枪口始终对内,今天是你不对,明天是他不好,一家人只有在忍耐中将就着,顺着他。因为家里人明白,他要发泄这十来年的不平和不忿。他根本不会站在家人的角度去考虑和理解问题。孩子多,父母没法关照,只能委屈他。
但他在外面的表现却完全出乎家人意料的好。夸他礼貌和气懂事肯干,其实这种表现与他在家的表现,完全是对立面的。
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对立面,才让他找到了他内心的平和安定。
最好的一面留给外人现在这个社会,无论你上班也好,做生意也好,你没有好的一面,同事会很难相处,也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一起做生意。因为这社会人与人复杂组成的大家庭,很多人们势力起来,陌生起来,只在乎你有最光鲜的一面,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才能和你相处下去。家人是最亲的世界上你干什么坏事,最能原谅你的就是你的父母,无论你对他们态度怎么恶劣,他们都会笑着对你说,用心为你办事。这个世界上,你最能得罪的人就是父母,其他人都不行。所以父母也希望你们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外面,有什么牢骚,有什么不愉快可以回家说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