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还有救吗?

如题所述

有救。

首先,鄱阳湖需要重点保护周边的环境。近几年来鄱阳湖的萎缩是由于赣江洪水所携带的泥沙,从支流汇入后带到了南湖。泥沙在南湖中反复淤积造成了南湖蓄水量减少,稍一干旱就能见到湖底的芦苇、石头。而稍微一涨水,则水漫过堤。处理方法就是,减少赣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适当清理南湖的湖底淤泥。

其次,控制赣江的支流流入鄱阳湖的流量,让赣江重新从北支进行流往长江的路线。并同时减少北湖向外的流出量,经由南昌向城市供水处,应与城市排污处区别。并在湖边沿线筑堤,设立自然保护区让鄱阳湖在自然环境下缓缓修复。

再次,将鄱阳湖周边进行生态保护并且围堤之后,严格控制高滩数目、湖面过往船只,在保证湖的环境基本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放行,在汛期时保证好流入异物的总量,及时清理。旱期,及时引水为湖底基本生态做出适当保护。只有这样都做到才能延缓鄱阳湖的寿命。

最后,与其问,鄱阳湖还有救么,不如问可不可以没有鄱阳湖。鄱阳湖所属区域属长江多水区域,相对于北方的地广人稀而言,确实水量还是算充足的。但是鄱阳湖的过水性 、 吞吐型 、 季节性。在长江水域显得尤为重要,而第二大湖泊的实际情况更是解决了周边居民的极大多数用水需求。所以,鄱阳湖不但要救而且有的救。维护好周边环境,调整好洪水携泥携沙量,相信鄱阳湖会越来越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4

鄙阳湖是一个新生断陷湖,那么一个构造断陷湖泊怎样才叫消亡?在地质工作者看来,只有当断刍活动彻底停止,曾经不断沉降的地区趋于停止活动,盆地/湖泊完全平原化才能叫做消亡/死亡。从这个出发点,鄱阳湖会不会消亡就不是与三峡有没有关系的话题,而是基于构造断陷盆地发展史的地质问题。这并不是在否认三峡工程对鄱阳湖起到的影响:它改变了原有的枯洪水周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枯水的程度和枯水期持续时间。但不会弓!起鄱阳湖的肖亡/死亡。只要显润的夏季到|来,将复现碧波荡漾;而只要气候向着温暖朝显的方向演化,番阳湖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采。鄱阳湖是个季节性吞吐湖泊,在洪水季节为湖,在枯水季节基本为河。在了解这一点前谈鄱阳湖干涸,都是在扯炎。

第2个回答  2017-11-24

赣江主流近千年来直接由吴城经北湖入长江,泥沙只颠末北湖,而长江江水不停倒灌、顶托北湖,使得赣江挟带的泥沙只能在北湖之中,久而久之,南湖就变得比北湖深。近代以来,赣江泄洪量的趋势产生了巨大变革,经吴城的主支泄洪量远小于南支和中支,以是赣江来沙大部分变化了一起向北的惯例,颠末南支和北支,搜集在鄱阳南湖,至此,南湖也从西南部开始萎缩。根据康山成陆的环境阐发,如今泥沙的淤积量已高出地质布局下沉量,以是鄱阳湖有着自南向北萎缩的明显趋势。1954年鄱阳湖大水湖面(21m水位)是5050平方千公里,1957年为4900平方公里,1976年大水湖面近为3841平方公里,短短22年间,湖水面积淘汰1209平方公里。并且,直到如今,鄱阳湖湖面面积不停在萎缩。早上的鄱阳湖,在汗青时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进程。在汉代,鄱阳湖北湖形成(和今范畴相称),至隋唐前,不停处于较稳固的状态。不巧遇上隋唐北宋温暖气候时期,北湖向南部鄡阳扩展,至宋代,北湖吞没鄡阳,纳为南湖,鄱阳湖具有早上的雏形。明清时期,鄱阳湖连续向南扩展,形成一系列的汊湖。至近代,赣江大水变化泄洪路径,由北支转向中、南支,使得赣江进入南湖的泥沙量增大,末了泥沙量大于地质布局的沉降量,鄱阳湖面积萎缩。结论:鄱阳湖必要掩护。鄱阳湖近代的萎缩是由于赣江大水重要经中支和南支流入南湖,造成南湖泥沙淤积而造成的,以是应当采取步伐,控制赣江南、中、北三支的流量,使得赣江重要大水重新回到北支流出,进入长江。同时,严格控制高滩圩田,围湖造田,延缓鄱阳湖的萎缩。

第3个回答  2017-11-24

鄱阳湖本来就是季节性吞吐湖,丰水期有水,枯水期水少,这种情况很正常啊,三峡的修建对于他的水位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决不是主因,况且,夏季汛期到来的时候三峡还起到了巨大的防洪作用,那些报导明显有黑三峡的成分,哗众取宠!

目前鄱阳湖氮磷营养盐已达到并超过湖泊富营养化标准,而最近几年我国各个机构的湖泊水环境科考团队在这个水域里也陆续发现了小规模的蓝藻聚集现象而这种情况没能大面积爆发很可能与鄱阳湖自身过水性比较强的高动态特点有关。

第4个回答  2018-07-14

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鄱阳湖的问题主要就是一个流域经济的问题,其实纵观鄱阳湖的发展问题,往往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一方面,像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必然会导致下游来水的减少,这是一个必然性的事件,在全世界各国的河流经济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案例。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必然会侵占自然的领域,比如说围湖造地,再加上人为的捕捞,这些问题都非常的严重。

因此,鄱阳湖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