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与现代官职对照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1、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 人事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警卫团。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 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解放初期的大区书记。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清朝督抚同为地方大员,又称封疆大吏。区别如下。
总督各辖区或领域(比如河道总督、东河总督、粮场总督等),两广、湖广是辖区不同。
2、总督 
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辖一至三省。清代总督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衔。全国共设总督八人,清末加设东三省总督,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世称“制台”、“制军”。为正一品大员,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清代共设有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两广、云贵、四川八大总督。其中直隶总督直接负责京师安全,地位比其他总督更重要;两江总督掌江西、江苏、安徽三省军政大权;湖广总督掌湖北、湖南两省军政大权;闽浙总督掌福建、浙江两省军政大权;两广总督掌广东、广西两省军政大权;云贵总督掌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陕甘总督掌陕西、甘肃两省军政大权;四川总督掌四川一省军政大权。
3、巡抚
为从一品大员,主管一省的军政大权,一般受总督节制。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衔。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员。本省关税、漕政等也总归巡抚掌管。若有用兵,则督理粮饷。每年乡试,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各省巡抚也如总督,都自有直属军营,名为“抚标”。巡抚又多兼提督衔,节制本省各镇总兵。其职权稍次于总督,无总督之省,则更是独当一面,所以巡抚与总督同是地方大员。
4、清朝官职
清朝的官制,省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称巡抚,又叫封疆大吏。按清朝官制,每省设巡抚一人,巡抚之上设总督,总督一般辖三省或两省,也有只辖一省的总督,如直隶总督、四川总督,该总督也就兼管巡抚事,一般不再另设巡抚。巡抚尊称“抚台”。总督侧重于管军事,因此称“制军”,也叫“制台”,又有“帅”的称号。巡抚不能称“帅”。总督所驻之处是总督衙门,又称“督院”,或简称院,或院上。巡抚所驻之地称抚院,或抚衙。
巡抚和总督地位虽高,但刚开始只是一种临时设置的差使,从名义上讲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应算布政使,全称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其职责相当于如今的省长兼管民政和财务,好象古时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称“方伯”,他也好象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称“藩台”。当巡抚和总督成为固定职务后,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为巡抚和总督的僚属。
一省之中还有专管司法的提法使或称按察使,全称为“按察使司按察使”,“按察”相当于古之“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臬台的地位仅在藩台之下,藩台和臬台合称“二司”。说某省的“三大宪”就是指的抚台、藩台和臬台。
总督、巡抚的僚属还有专管教育的提学使,又叫学政;专管盐政的盐运使等等。他们虽与布政使、按察使同属“各司”,但地位却比藩台和臬台要低。
司之下设“道”,如粮道、盐茶道、兵备道、川东道等等。清朝的官员分九品,总督为一品,巡抚二品或从一品,司三品或从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上。道又称“道台”,因相当于宋时的观察使,所以也称“观察”。
综上所述,清朝的省级官员只有三人:巡抚(总督)、布政使、按察使,这是可以称为“三大宪”的重要官员。提学使和盐运使等等,只能算“副省级”。一省之中有幸能够进入省级和副省级的官员应在10名以内,最多不会超过15名。至于司以下设的道,只能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不能归于省级之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3

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 人事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08

宰相——国务院总理
大将军——军委主席
兵部尚书——国防部长
吏部尚书——中组部部长
礼部尚书——外交部部长
户部尚书——财政部长
工部尚书——建设部长
刑部尚书——司法部长
左都御史——监察部长
大理寺卿——司法部长
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鸿卢寺卿——钓鱼台国宾馆党委书记
内务府总管——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宗人府总管——国务院办公厅主任
顺天府尹——北京第一人民检查检查长
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军机处军机——中央军委委员
上驷院总管——交通部长
督察院总管——第一法官
总督——省委书记
巡抚——省长
总兵--军区司令员
九门提督——北京市公安局长

中央军委:

清代叫军机处
明代叫五军都督府,共十个都督。
宋代叫三衙(殿前司、侍卫马步二司),每司设有都指挥使、都虞侯
唐代叫南衙12卫大将军和北衙十军,隋唐以前往往军政不分,比如汉代的大将军

国防部:

清代至隋代都叫兵部

中央警卫团:

清代设有上三旗和内务府旗组成的御前大臣(无定员)、领侍卫内大臣(6人)、内大臣、散秩大臣、御前侍卫、一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负责皇宫禁卫,护军营护军统领(8人)负责皇城,骁骑营都统(24人)和步军营步军统领(1人)负责京城,前锋营前锋统领(2人)负责前卫探路。
明代设有包括锦衣卫在内的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共二十六个,除了锦衣卫指挥使兼有随扈和侦查、刑狱功能外,其余都只负责把守京师内外城门地界。京师的主要兵力有五军营、神机营、神枢营三大营。
宋代皇宫禁卫由从殿前都指挥使司中精选出的班直负责。
唐代起初由12卫大将军率领兵士负责皇宫禁卫,后由宦官控制的神策军取代
汉代禁军分为南北二军,北军中尉和南军的光禄勋分别控制,各宫殿设有卫尉把守。

大军区司令:

清代固定设有八总督。
明代总督不常设,宋代以前军队集中于中央禁军 地方军队不多故不划分军区,地方官多兼管军事,唐代藩镇更烈

省军区司令:

清代每省设有绿营的提督。
明代每省设有都司,但到了中期之后 ,基本沦为总兵官的下属

师以下:

清代于一省之内设有数镇总兵,八旗每一旗相当于一个师,但该旗都统高于总兵,与提督平级。总兵以下设有副将,其部队叫做协,参将、都司、守备的部队都叫做营,千总、把总的部队叫做汛。

明代在都司下设有卫指挥使,辖5600人,之下有千户所千户、百户所百户、总旗、小旗。编制为10人一小旗,56人一总旗,112人为百户所(相当于连)、1120人为千户所(相当于小型团),5600人为一卫(相当于旅)。

宋代的编制一般以50人为队,2队为都(100人,军官叫都头),5都为营(500人,军官叫指挥使),5营为军(2500人,军官叫都指挥使),10军为厢(25000人,军官还叫都指挥使,但厢不常设,有时在军下设厢,如上四军)。

唐代每个折冲府设折冲都尉1人,左、右果毅都尉2人统领。府以下200人为团(军官叫校尉),100人设一旅帅。50人为队(军官叫队正、副队正),10人为火。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汉代设有部曲,部由校尉统领,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长一人,但编制不成熟不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