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说不完的故事阅读、急。我跪求!好心人士帮下!!!

我的家在北京市通州城的北运河边。

⑵一直到我9岁,我没有离开这块狭天窄地一步。北运河的水土和民间文化,哺育我的身心,陶冶我的性情。

⑶4岁那年,三伏天歇晌,我趁母亲睡熟,蹑手蹑脚地溜出屋,从篱笆根下扒个窟窿钻出小院,直奔村南池塘岸上的柳棵子地,天热得像下了火,鸟儿好像怕烤焦了翅膀,躲到了柳棵子深处,闭上眼睛张着嘴儿,伸出舌头喘气。我想乘虚而入,捕捉一只黑头、白脖、红颏儿、花翅膀的山雀。可是,鸟儿睡觉有打更的,我刚钻进柳棵子地,打更的一声叫唤,惊醒睡觉的鸟儿,扑噜噜飞上了天。我捉不着天上飞的,又想抓水里凫的。一池碧水,片片青萍,一缕缕的绿藻缠绕在狗尾巴花的半腰上,鼓眼珠子的凤眼小鱼,在青萍绿藻间穿来穿去,钻上钻下。我当时还不会凫水,只敢下到水边。但是鱼儿比鸟儿还难捉,我瞪圆了眼睛盯住了一尾。刚要伸手去抓,小鱼一甩尾巴跑了,在水中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惹得我恼火,更逗起我的兴致,昏了头,红了眼,向前猛跨一步,一脚踏空,镜子面似的碧水一口把我吞了进去。 我吓得大喊大叫,喊一声喝一口水,后来就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却躺在柳荫下的一片白沙上,是一位姓刘的老叔把我从灭顶之灾中救了出来,抱上岸提起双腿,控净了肚子里的黄汤绿水,死里逃生。

⑷我10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的毕业生。

⑸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

⑹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发呆。

⑺“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戴老师问我。

⑻我歪着头回答:“我自己给自己出题目”。

⑼“依你,写!”……

⑽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⑾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⑿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

⒀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⒁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⒂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1、文章描写了童年生活的两件事,请你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一脚踏空,①镜子面似的碧水一口把我②吞了进去(加点的是镜子面似的碧水、吞)结合文章具体说明①、②两处加点词语表达的作用
3、作者的作文《西海子游记》为什么会成功?根据文章,你从作者在童年时期写作文的经历中悟出了些什么?
4、读读划线部分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划线的是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是不给悬赏分、而是有时候没人答、答对了我给分、求你们了!

很简单的呀,
1、第一件事描述的是童年嬉戏捉鸟捕鱼的故事,第二件是童年校园写文章的故事,通过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对童年美好生活无限的向往。
2、1使用了比喻的手法,2使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重点是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加上“形象地……”就能得分了
3、因为作者对西海子非常喜欢,文章由感而发,所以会成功。文章要写真情实感。才能写好。
4、佳作栏在童年的作者看来,是一种荣誉,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鼓励,因此比今天获得大奖和溢美致辞更激动。
好了,加分吧。希望你以后多读些课外书,多多分析作者的意境,对自我会有很多好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