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白事没有了“人情味”,怎么看待这句话?

如题所述

厚养薄葬虽然是国家的提倡,但是人死了,他在世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养老扶幼,为家族、为亲戚朋友大都做了很多好事,儿女亲朋祭奠他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符合现代文明建设,应该坚持发扬光大。而不应该限制丧事的规模,死者为大,就是要通过这种悼念方式,让子孙后代记得先人创业养家的不易,孝悌传家远,永记祖宗恩!
这还不都是专家们坐那没事造成的。他们亲戚就那几位,同事也就那几位,说白了三五桌就搞定了。但他们看不得农民真诚的一面。
在我看来,白事情办得如何,人老了,已无所谓了。只要老人在的时候,能够尽心尽孝,比什么都要强了。在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那时候没多少钱,人情味儿反倒很浓。谁家结婚了,拿点毛巾,弄个暖瓶,送面镜子,没人挑拿多少东西,欢欢喜喜的,很热闹也很有意思。以后拿钱了,而且钱还逐渐在涨码,就开始关注起钱来,他家办了几件事儿,每次我们都拿多少,我们办事儿他拿多少,所以说这个心就放在这个钱的上面了。从某些方面来讲,钱代表着人情的多少。白事情也是一样,谁家人老了,拿点儿黄钱纸。那时候叫包装纸。去了以后,打墓子,抬棺材,把老人安葬了,完事。都是这样,你帮我,我帮你的。现在可好了,老人一没,所有的儿子都立理礼账。随谁不随谁呀,都一默默的。让人很为难呢。如果装到底都随呢?每个人最低200,4个儿子就得800块。用句单田芳老先生的话,那是钱哪!真事儿啊,真让人为难啊。在某种程度上讲,真害怕别人家有事儿。不去人死性,去了就得拿银子。假设要体现人情味呢,不随礼,光帮忙,主人不能说什么,但外人会讲究你呀,没有那么干的呀。这人情和钱全画上等号了。钱少人情淡,钱多人情满,没钱意味着绝情!
这个问题不全是,在我们这里农村红白喜事,帮忙的人很多,因为我是厨师,经常给乡亲们帮忙,农村的劳动人民,就是注重情意,别人家有事去帮忙,自个儿家有事的时候也会很多人,这是我们村的传统。
但凡参加过丧事的人,可能都会有如下感受:仪式简短粗陋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来宾着装五颜六色毫无哀情,甚而在礼仪过程中互相说笑……整个丧葬过程除了向遗体告别行鞠躬礼外,根本就不成“礼”。
在过去农村,丧葬礼议是极为隆重,人逝后,有守灵,报孝、入殓移灵,祭拜,下葬等诸多仪式,以纪念逝者一生的历程,而现在忽视农村乃至地区差异,以移风易俗为借口,采取强制废除土葬实行火葬,还不让搭灵棚,穿孝衣,摆花圈,使得丧事草草了事,造成的结果只是单纯追求高火化率,而传统遗留下来的民族风俗一律禁止。
把丧葬仅仅从现实功利的狭隘理解和处理,将丧葬落脚于经济实用,对一切“不实用”的丧葬礼仪采取否定态度和做法,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则是逐渐消解了丧葬礼的文化意义而致使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不再,过犹不及。
不让土葬的理由有两条,就是为了节省耕地和破除迷信。众所周知,农村讲究五服,出了五服也就不在上坟烧纸添土了,坟头自然而然也就慢慢的风化平了,这就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土葬并不见满地坟头的原因,而现在提倡的公墓都是水泥和花岗岩砌成,一百年也不会风化,这与当初节省耕地初衷是背道而驰。
丧葬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祭祀是对逝去亲人的敬仰。丧葬祭祀礼仪之所以没有因为历代政权的更替而消失殆尽,许多内容仍在民间相沿成俗,说明他深入人心符合中国的人伦道理。历来就有冠、婚、丧、祭四种礼,其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丧礼上所有的哀戚之情都是生前亲情的一种延续。有丧事无葬礼,害莫大焉。因为草草了事的不是葬礼,而是人生的短缺。如果把传统丧葬祭祀礼仪当做迷信消灭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就缺失了一大块。
大家好,我是一本正经瞎说的周少。农村办白事没有了“人情味”,怎么看待这句话,这句话赞成啊。现在在农村不管是过世的老人,还是突发事件过世的人,现在办白事成了一种恶俗。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为了帮忙而去,反而成了吃喝攀比的形式!
两个月前,我们村里的一个40来岁的大小伙子,拉草往牛场送。回来的时候,因为疲劳驾驶撞在了一棵树上,当场被砸死了,120去的时候人已经凉了。我当时在家,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太突然了,他膝下还有两个女儿,大的才8岁,小的才4岁,而他老婆还得了中风,一直站立不稳。
他老爹听到消息后,当场就起不来了。坐在他家附近的石头上嚎啕大哭,他老娘还不知道。看到这场面,想想他的家庭,真的感觉到这个家庭有点太惨了。
我们这边办白事简单,都是一天完事。尤其是他,此次事故自己造成,没有牵扯任何人,所以我们一大院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联系了在外打工的人,能回来的都赶了回来,因为他太年轻了,人品在我们村没的说,所以听到他出事,人们都赶回来送他一程!
7080年代,人们不管是老人过世,还是因为某些原因过世,办白事大家来帮忙都是吃碗大锅菜就可以了。因为出事的人家,本身就很悲痛,再让人家大张旗鼓的摆上酒席,从情理道德方面就有所欠缺。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办白事成了一种吃喝攀比风俗。就拿这件事来说吧,当天料理这事的管事人,别的话没有,让帮忙的打完灵棚,就跑到人家主家问人家“人们都忙了一上午了,是不是该去饭店定点吃食了。一共多少人,定几桌算算!”
看着主家人那悲伤的面容,再加上那两个小孩子的哭声,真的不知道这样的饭你吃得下去吗?他不是有病去世,是突然性的死亡,整个家庭都要瘫了,你还能在这里吃得下去饭?看着这样的场景,真的感觉人情冷暖多么现实,默默的回了家!
其实办白事吃喝风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了疯狂的状态,甚至办白事都能弄个倾家荡产。这难道不是攀比?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过世,办白事,吃喝是因为他年龄已经到了去世的年龄,有的地方叫做喜丧。生病去世,是因为没有办法留住他的生命,这样的白事也不应该开吃喝风,像出了车祸、突发事件等去世的人,办白事,再去兴办吃喝,你能吃得下去吗?所以说,现在的办白事,人情味已经很淡了,人们为了帮忙而帮忙,不是好风气!
在农村,红白喜事要太有人情味了会累死人的,这样更好!
来而不往非礼也。当一个人付出了,未必有回报。难道这个人还要继续付出吗?
在农村办白事,都是亲朋好友和邻居帮忙的。我清楚的记得我的父亲兄弟四个在他那一辈中是最小的。以前无论本家还是邻居有老人去世了,父亲兄弟几个都去送纸,去帮忙。
四年前,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有的人就没有来帮忙。当时他们的老人去世时,我父亲可是去帮忙的。而且我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老实人,无论左邻右舍谁有事,只要找到父亲,父亲都会尽力去帮助他们。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现在一切向钱看,人情味越来越淡。人们只是一味攀比谁比谁有钱,谁买了车子房子。人们的内心里不再象以前那样朴实了。
现在的一些农村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一身戾气,素质偏低,甚至会相互踩踏。你过的比他们好,他们羡慕嫉妒恨,巴不得你分点钱给他;你过得比他差,他又会对你冷嘲热讽。
没有了人情味的农村,自然就自己忙自己的。所以现在的农村办白事,就没有了人情味。
而且政府也提倡丧事简办。人们也理解并去照办了。
金钱社会人情不值钱,
生前老人面前端杯水,胜似死后哭得像个鬼。别的地方咱不知,山东农村有红白理事会,协调方方面面非常人情味,特别是年青人也不懂太多人情世故,理事会都帮你办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