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故土的圆明园石柱经历了什么?一图了解

如题所述

重归故土的圆明园石柱的经历如下: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等皇家园囿大肆劫掠。圆明园的建筑构件、山石碑刻等被掠夺,出现在流通市场上。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挪威人约翰·威廉·诺尔曼·蒙特对中国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很多中国艺术品。

2、在1907年,蒙特访问了位于挪威卑尔根的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科德博物馆的前身之一),此后直至1935年去世,他曾多次将其收集的藏品运往该馆。1926年,蒙特试图将一部分藏品卖给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以获取资金支持他在卑尔根的中国艺术品收藏。

3、但最终只出售了部分藏品,其他藏品被滞留在美国,圆明园石柱也在其中。1961年至1964年,这批滞留的藏品被捐赠给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供其收藏、展出。从此这些石柱文物便陈列在该博物馆展厅里。

4、于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参观科德博物馆,看到了展示的石柱文物,当即便表达了希望其能够回家的愿望。经过反复商议,科德博物馆就石柱文物重归故园一事,达成了一致意见。

5、在2013年12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文物运回中国,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6、随后,国家文物局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就文物进境申报程序等进行了多次指导,并与财政部保持沟通,持续推进扩大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进口藏品免税政策覆盖面,争取使该批石柱文物尽早运回中国。

7、同年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其归还中国。2023年3月,在科德博物馆的支持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其运离挪威卑尔根港口,运回中国。

8、终于在2023年3月至6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推动下,在海关总署的密切配合下,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北京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共同努力下。

9、共7根石柱文物顺利入境。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文物安全运抵北京,6月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10、在6月3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

关于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1、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它始建于18世纪中期,历经几代皇帝的兴建和修缮,成为了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独特景区。

2、圆明园的面积约为35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了三分之一。园内有大量的楼台阁榭、长廊石桥、假山池塘,还有各种珍稀的花草树木和珍禽异兽。整个园林布局精巧,景色优美,被誉为“万园之园”。

3、然而,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攻占了圆明园并进行了掠夺和焚烧。现在的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但仍然保留了一些遗迹和遗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