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看时辰的???说详细点,。。。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时间计量采用“铜壶滴漏”的方式,一昼夜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现代的二十四小时。子时指夜晚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为一到三点,寅时为三点到五点,以此类推。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因此早期钟表在中国被称为“大时”,而钟点则称为“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但“小时”至今仍在使用。
古代的计时工具是刻漏,由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组成。播水壶有多层小孔,可以滴水,水最终流入受水壶,其中有一个立箭,箭上刻有100刻度,随着水位上升,箭身露出不同的刻度,以此来显示时间。一昼夜有24小时,即100刻度,每刻相当于现代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大约是现代的中午11时43.2分。
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期已有使用,汉代时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并用地支来表示。例如,子时指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丑时为一到三点,寅时为三到五点,依此类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