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有什么典故

如题所述

有剪烛西窗这一个典故。

唐朝时期,诗人李商隐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四川一向多雨多雾,阴雨绵绵。他身处异乡,面对秋雨夜深人静,勾起对妻子的怀念,作诗《夜雨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扩展资料:

剪烛西窗,汉语成语,拼音jiǎn zhú xī chuāng,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夜雨寄北》的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雨寄北

百度百科-剪烛西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西窗的 典故
为什么是西窗呢,选择方向“西”是因为古时多讨伐匈奴,保卫中原人民的安定生活。而匈奴大多在长城的西北方定居,草原沙漠居多。所以用西窗。战争拆散了多少夫妻,母子,父子,兄弟姐妹,在近千年的不断征战中,战争带给百姓们多少伤痛,多少哀伤,这个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道明的,只有默默得遥望西方亲人远去的地方才能寄托哀思,表达对亲人的真挚情感和对战争的憎恶,对封建统治征兵制度的无奈。

举例:

剪烛西窗

【解释】: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自】: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今视之殆如梦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如得良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29
唐朝时期,诗人李商隐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四川一向多雨多雾,阴雨绵绵。他身处异乡,面对秋雨夜深人静,勾起对妻子的怀念,作诗《夜雨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西窗
第3个回答  2010-05-29
西窗典故: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指思念远方的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也引申泛指亲友聚谈。与此相关的成语有:剪烛西窗 、西窗夜话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