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的教育焦虑沉渣泛起,是哪些因素在作怪

如题所述

今天的教育焦虑沉渣泛起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1. 竞争压力:现代社会对教育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面临着严峻的考试和升学压力,他们必须在学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中表现出色,以获得进入理想学校或取得成功的机会。这种竞争压力导致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感。

2. 高期望和不现实的期许: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日益增加,家长往往期望孩子能够进入顶尖学府,获得高薪高职。这种高期望和不现实的期许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感到焦虑和挫败。

3. 教育制度的问题:有些教育制度过于注重分数和能力的评估,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这种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他们害怕落后于他人或无法达到社会的期望。

4. 社会比较和社交媒体:社会比较心理是教育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交媒体的普及加大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比较和评估,因此,当看到他人的优秀成就时,学生和家长可能感到无形压力。

5. 不确定的未来:现代社会变幻莫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他们担心教育不能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由此带来的焦虑感。

针对教育焦虑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

1. 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家长和教育机构应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和才能,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关心。

2. 培养适应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学校和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如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

3. 重视综合素质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分数和学科知识的获取。

4. 提供支持和心理辅导: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和家长应对焦虑和压力,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教育焦虑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教育焦虑,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06

6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说联播”环节中,主播康辉说:“暑假马上到了,一些所谓‘资深老师’在短视频里炮制焦虑。然后,这些人就开始卖书、卖课了。”

  随之,类似“为了卖课渲染暑假很可怕太损了”之类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这不是简单的单一事件的魅力,而是勾起了教育的深层焦虑。

  01

  与那些煽动性强的言语并存的还有一张九宫格图,也在社交媒体传播,图片显示。

  每一张小图都是一个教育自媒体的主播在讲述“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的话题,提醒观众要注意暑假补课或购买教辅,图片所涉及的年龄段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延续到了初升高,每一个暑假都“最可怕”。

  据媒体调查,小红书等平台看到,只要输入“暑假”“教育”“考研”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平台方会向网民提供大量教育类自媒体的账号,他们基本都号称拥有多年教育或者培训实际经验,可以轻松“提分”或者帮助学习。

  为了加强销售效果,这些主播会很娴熟地使用话术,视频文案充满了引导性的暗示。

  更具有煽动性和类似恐吓的也有:比如“1%学霸才懂的暑假秘籍,绝对不是猛学习”“快醒醒,你孩子中了‘基因彩票’千万不要浪费掉”“海淀妈妈仅靠一张暑假打卡表,甩掉90%的同龄人”。

  如此等等,营造出一种全民为教育焦虑的不正常氛围。

  02

  这类焦虑沉渣泛起的根源何在?仅凭自媒体不负责任的忽悠就能成气候?教育在今天何以变得如此焦虑?

  从遍地“学霸”的高考疯狂,到各学校展示的高考成果,无不在暴露一种暗流:高考的竞赛力与以往相比,实在是有过之无不及。

  以今年的高考为例,自始至终,都在一种掩饰不住的“重视”中:从考试那几天,大众一致崇尚的、有“旗开得胜”解读的“旗袍秀”,再到分数出来以后几乎每一所高中努力找出各自亮点的高调推广,再到似乎消失了几年的“高考状元”崇拜。其暗流恰恰就是教育的焦虑。

  当年高考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无论从考试方式,还是从高校招生数量,都与过去大有不同,怎么这种焦虑反而不减反增、更加严重了呢?

  教培机构的一刀切,本来其旨意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尤其是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身心愉悦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摆脱家庭之间没完没了的攀比、偏离正常教育航道的恶性竞争,给学生们一个喘息的空档。

  但是,明里暗里,补课之火依旧扑灭不了。

  我们当然不是说学生阶段不必太努力。其实人生之路的任何一段,都应该全力以赴。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应当摧毁人的本性和健康。

  而我们对于高考状元的渲染中,几乎要求门门考试无限制接近满分!甚至包括最考验思维灵动也最难有统一标准答案的语文。你看那些高考高分作文,很难相信是微笑尚含羞涩的高中生写出来的!显然,作文也是可以提前“背”出来的。

  这算不算一股焦虑的潜流?

  03

  很多年前,流传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

  钱学森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要求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

  这大约是真正击中了教育痛处的一记重拳。

  从每年暑假最可怕的“可怕”,到类似“天问”之“问”的“钱学森之问”,教育的焦虑显然不是一时之病,而是长期忧患导致的“慢性病”。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竞争依旧激烈的年代,家庭的攀比、社会的榜样、就业的压力,都在让这种焦虑四处蔓延,经久不息。

  而那些“火上浇油”的自媒体为了所谓的流量,积极贩卖焦虑,更是失去了良知!

  理性的做法是,将本有的教育焦虑进行疏散、疏解,而非更加渲染、强化。

  在流量换收益规则的激励之下,个别梦想着流量爆发、失去社会责任的自媒体,几乎无所不用其极,自然应该在严格管制下督促其收敛言行。而我们更应该反思这种焦虑无休无止的深层根源,从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给教育来一次痛痛快快的改革!

  当下我们正直面的是,每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到底是供给端出了问题?还是需求端被扭曲了?

  这才是当下教育焦虑不息的最现实、最宏观的原因。

自媒体贩卖焦虑,其实本身并没有错误。

做自媒体的本质就是吸人眼球,看看现在无论是抖音还是知乎,如果你的内容不能吸引别人来看,那么还有什么意义。

你可以把“焦虑”也看成其他形式的内容一种,就和搞笑,八卦等其他内容一样,加上现在的社会,几乎没有人是不焦虑的,既然人人都关注的事,那么自媒体只要写,就一定会有人看。

当然,这样的焦虑信息最好还是不要去看,很多人都不太注重情绪的价值,凡是让我们陷入情绪之中的东西,尤其是负面,都不要接触就好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