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第192期 弱者的逻辑

如题所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一次, 我们又挨打了>

---- 找到目标, 弱者就有机会

不是落后就要挨打 , 弱者都有它合适的生存策略, 老虎再厉害, 还能把兔子吃干净不成? 大家是在一个均衡的状态下共生的. 比如1863年日本迅速切换到明治维新, 使日本崛起.

也不是清政府太昏庸 , 清政府的大臣和皇帝, 都是在自己的文化观念中站在自己的处境做出了自以为是最合适的事情. 

然而, 中国人最缺乏的是什么? 不是力量, 而是目标.

在鸦片战争及鸦片战争前期, 英国人目标特别的清晰, 而中国却是无目标互动. 表面上看谁强谁赢, 但实质上是谁的目标好, 谁的目标能够拆解为合适的步骤, 而且执行的好, 谁才能赢.

我们个人与大公司相比, 当然是公司强个人若, 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博弈关系, 而是拿自己的目标参与到它的事业里面去.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只是每个月挣点钱, 那只能一辈子打工, 但是如果你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 公司有公司的目标, 个人有个人的目标, 两个目标在一起博弈. 个人帮助公司实现业务增长, 公司帮个人实现个人成长, 在公司学习业务, 将业务能力展示给整个市场看, 渐渐地个人地位在市场上就成长了. 所以说, 在这个过程当中, 与强者合作是不是划算呢?

人和人, 国家与国家本质上是目标的博弈, 而不是力量的博弈.

没有目标的国家或者个体, 面对有目标的国家和个体, 会发生什么呢?

表面上看没准挺热闹, 你一拳我一脚, 一替一下. 甚至在局部看我还比你聪明, 耍的你团团转. 但是, 因为每一个动作缺失目标, 都是应激反应, 最后看来就是一场巨大的荒谬.

只要有目标, 不愁没办法.

1860年, 洋务运动, 有我们要富国强兵的目标. 想同其他国家搞好关系, 派公使出访他国, 没有合适人才, 正好美国公使蒲安臣卸任, 中国将其聘用. 蒲安臣与美国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蒲安臣条约".

中国管理海关很腐败, 聘请英国人赫德进行管理, 清正廉洁, 是清政府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别人向你借钱, 思来想去, 借怕他不还, 不借失去朋友, 犹犹豫豫最终借了别人嫌你不爽快, 不借直接惹人不高兴失去朋友. 这就是目标缺失的结果, 如果目标明确, 要么这辈子就交定这个朋友了, 那就马上爽快的借, 还要问一问需不需要其他帮助. 如果不借那就直接婉言拒绝说手头不宽裕, 媳妇不让借, 随后打个电话, 请吃个饭, 或者直接借个几百块不用还了, 或者送个小礼物什么的来挽回关系.

所以如果有目标, 全世界都是在帮助你, 即使你做错了. 如果没目标, 遇到事情肯定是应激反应, 不断积累无用的毒素, 即使在某见事情上做的是对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