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相通的方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1

人心相通有四种方式,第一是人心相通的准备阶段,以实藏心,之后是人心相通三大种方式:以道相通,以理相通,以爱相通。

1.以实相藏心,事实发生,只要身体器官能正常使用,即相通,即看到绿都是绿,看到红都是红,看到水在流,就是水在流,一看就知道的,无须判断,比如说你第一次见到月亮,但你不知道那是月亮,但并不妨碍你已经看到月亮的外表了,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有心在看到月亮时,都潜藏了月亮的外表,这是第一大心相通的方式,虽然还未上升到相通的层面,但已经潜藏了相通的可能。

2.接下来就是以道相通心,就是给潜藏好的实体外表指代命名了,大家都给心里边潜藏好的相同实体起名字,谁起的被认同的广泛,就被大家定下来,有了这个认同的基础,就有了各式各样的道的范式。接受认同这种道的范式的人心就能够相通了,即说一个范式都能明白共同指代的那个实体,这就是以道相通心,也叫作以各种各样的道的范式相通心,多是名词,是第二大人心相通的方式。

3.以理相通心,在各种各样的道的范式的基础上,谁去规定这个共同的理,置于公共的理所形成的公认的范式下,人心相通就能够表述更加复杂的实体的运动变化了,多是句子条律,条令且能被置于公共的理范式之下沟通交流的人们所共通。

然而各方的公理、婆理、法理太多,就容易起斗争,虽然实体大致相当,但就不容易形成统一的符号、公理。另外,各方只讲各方理,也根本不管实体相不相同,怎么能交流呢。就算实体相同,公理范式也相同,心虽然相通,都能理解的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是不服气,不愿承认你那个公共范式,爱咋滴咋滴,那就容易起争斗,理越多争斗越厉害,彼此不服气。

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被灌输了差不多的理,就能通晓对方说的理是啥意思,但同样可以装听不懂,因为实体的运动变化已经发展的相当复杂了,我说我听不懂,那你的公共范式的理就失效了。语言符号相通、教育背景差不多、想跟你交谈通心,以理相同的句子仍还可以,这是第三大心相通的方式。

4.以爱相通心,爱是很私人的事,能不能相通,取决于双方有没有爱的基础,有爱会模糊界限,混淆是非善恶,会有偏向,即对自己爱多的人宽容,相通多,对爱少的封闭隔绝,相通少。

以爱相通,十分考验推己及人的能力,关键看有没懂爱,会不会爱,且相通十分有限,更注重情感爱恨所向而非语言符号,也不是公理范式,因此人人都有,但并不普遍,只有在懂爱的人中间才能实施,否则行不通,对道德修养的要求太高,具有人的超越性,爱你就能相通心,不爱你,则不相通。

2

两颗心的跨越沟通,只有这四种方式,即以实,以道,以理,以爱,再无其他。

两颗心跨越沟通的客观程度

实>道>理>爱。

人心相通的亲密程度

爱>理>道>实

人心相通的适用

爱用于单个人对单个人,小单位的个人、他人、家庭,更强调亲密关心,关系越亲近,以爱让人心相通占比越大。

理用于对他人,尤其是相通文化背景下的人、团体,更强掉管理、教育、教导、对错,越是团体化,以理相通人心占比更大。

道用于偏向于主张,文化根性。讲究指代地符合人相通的实体物,更指观念的,不是要求一个管教,只求人心里的共性表述,适用指代文化概念的发明和适用,如果道与实体相藏出入过大,人心很难沟通。

实体相藏,藏而给人心相同做准备,若是没有这种实体的相藏,人心沟通会很难。

由上,人们常用的人心沟通方式是以爱、以理,不常用的是以抽象的道对实体的名词表述,普遍的基础是以实。

因此,人心相通的方式是以句子的方式呈现的,实体是普遍基础,道是范式,其次是以理,其次是以爱,理与爱是人心相通的主要运用方式,理与爱指向道,并由道推导演绎出来,但人心真正的相通实则是实体的普遍相通的潜藏,爱与理形成道是最后通向潜藏的桥梁。

世界上只十个人,有九个人看到苹果是绿色,你看到是红色,统一认定为绿色是理,这个没毛病,你千万别觉得你对,因为没有对的,这个苹果在根本就无法判定其有没有颜色,甚至连苹果这个事情也站不住。

因为没有更多其他人认定其他颜色,如果存在三分之一人在相同条件下看到同一个苹果是红,三分之一看到是绿,三分之一看到是黄,那只能说明,这三部分人的眼睛构造是不一样的,具体苹果要定什么颜色,就得搁置,或者彼此认为就是对方看到的颜色,称之为三色分之一果。

指代苹果是道,道就是谁看的,不同的人认定名词,把这个东西当成梨,凤梨,菠萝都行,先是个名词判断。

实体是一个那样形状的物质,不知道有没有颜色,谁看就是谁的呈现色,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命名是啥那它就暂时是啥,具体是个啥无法判定。

人类在根本上对存在一无所知,但在现象又通过观察、命名、推理演绎、实践、设置对照组等等方式把握住了这些东西在人触及范围内的规律,就连规律也只是描述而已,具体是个什么根本无从判定,但能直接实体用,因为人就是这无法判定的实体产生的,人的行动可以说是用魔法作用于魔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