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的低碳生活

请大家先简要介绍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的重要部分,然后谈谈看法,再谈谈低碳生活的好处,最后总结。

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中国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一向本着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尽管金融危机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动摇,行动不会松懈。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一、原则
(一)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确认了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的授权,一是为确保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相应安排;二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予以同等重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二、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是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具体的安排,一是要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相与比较的减排承诺;二是作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一)共同愿景
应对气候变化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就是要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这一“共同愿景”应当以公约的最终目标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为指导。公约已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务之急是落实各国应当采取的实际行动。长期合作行动的目标应当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及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就减缓目标而言,作为中期目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
(二)减缓
1、发达国家减排承诺
(1)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大幅度的、量化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排义务。
(2)基于历史责任、公平原则、发展阶段的考虑,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3)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及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应当满足“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
(4)“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相应行动的履行情况及实际效果,具体程序和方法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遵约和监测机制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5)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努力要具有可比性,一是全面性,要体现在政策、措施、行动和目标等多个方面;二是性质的一致性,都应当是量化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三是强度上的相近性;四是遵约和监督核查机制的相同性。
2、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
(1)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减缓行动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进行,要与实现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标相协调。
(2)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与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义务有本质的区别: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由发展中国家自主提出,有别于发达国家强制性的条约义务;二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包括具体的减缓政策、行动和项目,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减排指标;三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要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发展中国家自主决定开展行动的优先领域;四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以发达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为条件。
(3)为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达国家政府在公约下承担的义务,发达国家的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不应推卸责任。
(4)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进行匹配。发展中国家提出具体的减缓行动和项目以及所需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发达国家通过公约下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机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
(5)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提供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所产生的减排量不能用于抵消发达国家所承担的量化减排指标。
(6)“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仅适用于获得“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支持的相关行动。
3、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排放
(1)在制定技术方法和激励政策等方面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
(2)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的行动,是推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部分,不能用来抵消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目标,也不能成为引入发展中国家减排义务的手段。
(3)发达国家有义务根据公约相关条款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以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自愿实施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的行动。
(三)适应
1、适应的机制框架。要建立综合的适应机构,以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2、建立附属机构。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负责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适应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并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区域中心。
3、在公约下建立新的“适应基金”。基金将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主要用途包括:(a)加强能力建设,包括数据收集和脆弱性评估;(b)涵盖制定国家适应行动计划的所有成本;(c)实施适应行动、项目和规划;(d)实施风险管理和减少风险战略;(e)通过经济多样化增强适应能力;(f)促进适应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g)促进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提高。
4、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该机制用于监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并评估所提供支持是否充足。
(四)技术开发和转让
1、机构设置。技术开发和转让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务之急是建立相应的机制安排,以具体落实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所承担的相关义务。
2、在公约缔约方会议下设立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附属机构。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负责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国际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包括:(a)制定和实施重要气候友好技术的联合研发计划;(b)评估技术需求;(c)提供可转让的技术清单;(d)确定技术转让中的障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e)确定推动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f)管理技术信息及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g)处理知识产权相关问题;(h)加强能力建设;(i)进行绩效监测和评估。
3、建立多边技术获取基金。该基金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
4、绩效评估与监督。定期对技术转让的进展,包括范围、规模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
(五)资金支持
1、机构设置。为有效运作公约下的资金机制,要分别设立适应基金、减缓基金、多边技术获取基金和能力建设基金。资金机制的管理应接受公约缔约方大会统一指导,体现公平性、透明性和有效性原则,确保资金易于获取且管理成本较低。
2、资金来源。发达国家缔约方政府有义务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和可预期的资金。私营部门和碳市场资金资源可作为发达国家缔约方资金的有益补充。
3、资金比例。发达国家缔约方每年应至少拿出其GDP一定比例(如0.5-1%)的资金用于给上述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四、关于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一)紧扣谈判授权。根据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决定(1/CMP.1),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应当就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达成协议,并通过议定书附件B修正案的方式加以确定。
(二)议定书是长期有效的条约。为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议定书确立了发达国家率先减排的模式,是实施公约的一项重要法律文件。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量化减排指标,并就确定发达国家在后续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作出了安排。议定书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法律文件,并不因第一承诺期的结束而失效。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指标的工作组授权简单明确,就是要通过修改附件B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绝非全面修改议定书。
(三)议定书工作组是双轨制的重要一轨。议定书工作组是落实“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的重要一轨,应尽快完成谈判任务,确保议定书第一、第二承诺期不出现空档。只有明确了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的进一步减排指标后,才能为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下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确定可比的减排指标。否则,发达国家减排义务之间的可比性就无从谈起。工作组能否如期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直接关系到哥本哈根会议能否取得成功。
(四)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18
哥本哈根开的不太成功,也有其进步的一面。
大会由些突发事件,比如集体离席之类的,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至今没达成一致。
虽然出了分协议,但那时无法律效益的,但不管怎样也有了点成果。
个人这几天在看气候问题的东西,发现还蛮复杂的,低碳生活目前来看离大部分人很远,当然尽管各国有利益冲突,大家都在努力。
我很敬佩挪威这个国家,她的成就是低碳生活的完美例证。虽然在国际社会中态度一直比较中立,但挪威的官网上几乎是着力于环保领域,这也是为是么她是2009年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的一个因素。 之前那个巴厘岛的协议虽然看似有很多一致,好像挺振奋人心的,但这个协议只有挪威一个国家承诺了40%的目标。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汽车普及率极广。20多年前,瑞士政府就鼓励民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汽车尾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如今,被誉为“绿色交通工具”的有轨电车已经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此外,瑞士还拥有9条总长3300公里的自行车道。平时即使遇上红灯或是短暂的堵车,驾驶者一般也会熄火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低碳生活的好处就是:人活得健康,能源清洁利用率高,城市规划环保,经济发展科技含量高,这是作为人类最希望获得的成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2-15
地球磁场与气候--2009年的冬天怎么就这么冷?

2009年11月份以来,美国、北欧、西欧、东北亚以及我国华北、东北、新疆等地相继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寒潮天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何寒潮天气如此频繁?全球变暖,是否真如某些媒体所言,是一场世纪骗局。在欧洲的各国遭受到暴风雪和寒流的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为什么欧洲和北半球的这个冬天怎么就这么冷?

就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以地球变暖为话题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召开的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签署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协议。

伴随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争吵声,公众对全球变暖的关注持续“升温”,席卷整个北半球的大范围严寒不期而至,坚信全球暖化的人士意料之中地将此归因于全球变暖。于是乎,炎热高温自然证明了气候变暖,而完全相反的低温严寒也能基于全球变暖推导出似乎“无可辩驳”的合理解释。如何从这些说法中拨云见日,探寻事实的真相?许多研究者则认为,地球存在有规律的冰川期循环模式,即每个冰川期持续10万年,两个冰川期中间相隔大约1.2万年。照此推算,50年后,地球气候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冰川期。

地球历史上的冰川期我们没有经历,所以说,我们说不好当时的具体情况,更说不清楚冰川期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我们现实的气候确实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再说不清楚具体发生的情况,那可真对不起我们现代所谓的科技进步之自诩了。气候温度系统不外乎是地球表面大气的热变化,对于热我们现在很清楚其机制,它的传播不外乎有三种形式:对流、传导和热辐射。对于地球这个装置来说,它有:大气系统的热变化及运动是气象学研究的学问;海洋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系统的热和海流的变化,不过海洋对大气热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为太阳大多数能量是对大地和海洋加热的,然后才把能量传输给大气;大地热系统的变化是现代科学研讨最少的一个领域,就这点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无论什么系统,能量必须守恒。依据能量守恒定理,我们来看看地球获得能量的体系。影响地球的能量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太阳光,它是保持地表近300度开尔文温度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其致使地球成为一个活跃的世界。第二类是引力作用和核裂变衰变能。这类能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太阳及其它星球的引力作用,潮汐和四季变化是这类力的表现;二是地球自转力,地球日变化和季风是该力的气象现象;三是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它们的作用使地球内部保持有相当高的温度,地球形成初期它们的量是巨大的,经过地球几十亿年的演化,现时它们能保持地核的温度不很快降低也就不错了。第三类就是太阳风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知道它的存在,是它驱使了地球电磁场的活动,并且使地球磁场保持着相当大的形态。它驱动的地球电磁场的电场为雷电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有时它还会将太平洋的赤道海水温度提高几度进而生成厄尔尼诺现象。两极极光椭圆带的生成也是它的作用,并且也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太阳风的单位能量并不是很大,不过庞大的地球磁场形态使地球在接受太阳风的能量上提高了近千倍。

人类生活在地表以上的大气环境中,这里的温度至为重要。原始的人类主要生活在温带及其附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扩展了人类生存的温度,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但是,这种人类生存温度是不可以无限扩张的,因为人类和生物还不具备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生存的能力。

影响大气温度的系统有外太空天体、大地和海洋。提高大气温度的能源来自于:一是阳光,二是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三是太阳风。降低气温的途径只有一个,即大气、陆地和海洋对太空的低频能量辐射。

先说太阳光:阳光是一种低热值的能源,它分为可见部分和不可见部分,不过能量大多都分布在可见光部分。光的能量有很少一部分为大气所吸收,其中大部分是对地球的表面加热。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所以在白天陆地上的气温高,到晚上海洋上的气温会变高。由于大气和海洋都是流体,地球又是运动中的球体,阳光对于它们的加温亦是多变的,所以预测气候的变化就是现代气象学和海洋物理学的基本宗旨之一。太阳发出的光变化不大,最多只有百分之几的改变。不过,阳光真正作用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量变化却很大,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包含水汽)的多少,致使阳光有时可以损失掉两个量级的能量。

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对地球起加热作用的能量,多已存在于地球之中。这种缓慢释放的地热能,在地球进化到现时代是逐渐减弱的。它对地表和海洋的影响是平稳的,变化不大的。由于这种考虑,人类就没有建立对地热的变化研究,这是件相当遗憾的事。因为对地壳加热的不仅仅是地热一种能量来源,其它还有来自太阳的太阳风。

最后我们来看太阳风作用,简单地说,地球磁场可以说是一个变磁器。太阳风作用在磁层闭合磁力线的外层环上,磁层磁力线将能量带入地壳,形成环地球纬度的大地电流。这种地电流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比如说极光就是强能量磁力线在电离层处的能量释放。这个地电流在赤道环路上的电流最大,它会对地壳进行不断地加温。太阳风强烈时,对地壳的加温能量就大,反之当然就弱。地电流对地球赤道表面加温亦是厄尔尼诺现象的最好解释。地电流对大地表面的加温也是具有季节性的,由于加温能量给地壳作用是缓慢积累或者释放的,所以地电流对地表加温的迟缓作用比太阳光来的明显,我们感觉到的季节变化的迟缓效应多数都是地电流缓慢效应造成的。

厄尔尼诺从狭义上讲是指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广义上是指赤道带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同时,从热带东太平洋到印度尼西亚群岛,海洋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由于热带太平洋是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热源和水气源,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将引起全球的气候异常。生成厄尔尼诺的相关因素(指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能量来源和机制)有两个:一是环赤道大地电阻抗的变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太阳风的强弱。2009年是“厄尔尼诺”年已成定论。但是2009年的“厄尔尼诺”更像“假厄尔尼诺”。进入12月份之后,赤道太平洋的增温中心并没有像原先预测的那样移向中、东部太平洋地区,而是停留在中太平洋,致使西太平洋洋面的海温没有出现偏低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今年的太阳活动太过于平静。太平洋增温的环境出现了,动力却不足了。

厄尔尼诺如果发展充分的话,当时的太阳黑子活动必须是较强烈的。气象界以往的流行说法:厄尔尼诺相对应的年份应该是一个“暖冬”年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2009年的厄尔尼诺就是因为太阳活动过于平静,厄尔尼诺没有能量充分发展起来,所以2009年冬天就不是一个暖冬了。这两年太阳活动平静的出奇,地球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地温加热能量,2009年的冬天要是不冷才怪。

地球这个大装置,从较长的时间(以年为单位)看,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不能长期积累的(不包括生物转化的量)。也就是说,太阳活动的平静期效应,对地球来说,它只是对地球的低温阶段的作用明显。而对于另外的灾害性天气-高温阶段天气并没有向下拉动的作用。所以,2009年的平均温度还是近百年来较热的几个年份之一。

谈到年的平均温度,其实这是一个不大能全面启示气候真实情况的统计数据。因为全年地球表面发生的物理过程太过复杂,用一个数字给出总结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地表气候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变暖?世界气候是否有一个变暖的发展趋势?如此问题,对于有责任感的人来说,都必然会给予相当的关注。但是,这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有关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会导致气候变暖的结论,并以此来争取各自的利益。这给人的印象好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界联合起来在这种大会上,有利用气候问题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嫌疑。

关于温室气体效应的理念,最早来自对金星的认识。金星表面的温度很高,找其原因认为是金星外面包裹着一层温室气体层造成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一种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物质所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气象学上习惯把地球环境看成是一个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现代的气象学认为二氧化碳是严重的温室气体,它是导致气温升高的元凶,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被淹没,飓风肆虐,洪水四溢,人类所面临的许多灭顶之灾。都是灾难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之温室气体的排放过量所致,是二氧化碳把地球给糟蹋了,有于其理由所以要开大会商量各国减排。

实际上的真实情况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到万分之几,而且它的比重要大于氮气和氧气,所以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地上10千米的近地大气层中。它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远比空气中的水汽和尘埃颗粒要小得多。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仅是大气温室效应的百分之几。再说,温室效应对于地球环境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地球没有温室效应,那么地球环境根本就不适合人类居住。

对于人类的居住环境,最可怕的并不是全年平均温度的全球变暖,而是最高温度段的温度提升。导致高温温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高温时段大量使用矿物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造成的。地球本身有调节自身温度的功能,当地球的温度偏高时,海洋和两极冰量存储有着平抑高温的作用。可是,现在由于两极的冰储量越来越少,两极调节地球气温的能力越来越差,地球高温段的温度也就越来越高。在这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城市产生的热岛效应最是明显,城市里的温度要高出其它地方2-3摄氏度。这都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当阳光直射;太阳剧烈活动,由此产生的地电流加温地壳;加上城市的热岛效应使人感到极不舒适。在极不舒适的环境中,人们又大量的使用空调致使温度变得更高,这类恶性循环最后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适时地调节碳燃料的使用和控制人口的增长,才是现在最需要实施的解决方案。

阳光照耀的地球表面积只有百分之四十,而地球向宇宙太空辐射能量的面积却是百分之百;特别是在南北两极,阳光几乎照射不到那里,那里的冰面却把大量的热能量辐射到了太空;如果没有地热的支持,在那里温度将会永远低于零下100℃。有的时候阳光只有百分之几的能量可以到达地面,而太阳风的能量到达地壳却没有什么阻挡;阳光对地面的作用时效,最多能够影响几天时间,而地电流对地壳的热作用的影响可以长达一个月以上。阳光对大地直射每天最多也就10个多小时,地电流对大地加热却是全天的时间,如果没有地电流的作用,地球的夜晚会变得非常寒冷。大气和海洋都是流动的物体,它们本身并没有能量来源,地球的运动可以影响它们的流动。但是使它们保持温度的能量来源只有来自上面太空和下面的大地,在诸多因素之下,地球的气候环境就形成了。如此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只有阳光照耀,而没有太阳风产生的地电流的加热作用,地球的环境亦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依据统计学原理,在比较气温升降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图谱之后,我们发现每一次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会导致气温的上升,而当太阳黑子活动频率下降时地球的温度也随之降低。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解释只有用太阳风转变为地电流、加温地壳、进而影响地球大气环境来解释最为合理。但是,当我们给出解释并提出实验方法之后,现在的学术界却显得非常呆板,有些人就是不认账,他们不允许非主流学术理论得到公认,大家想,在新的见解里能有多少是主流学科里有的东西。而且,最不能允许的是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个人或者团体的既得利益,他们变得非常狭隘和死顽,这些人应该就是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敌人。
第3个回答  2010-02-15
地埋式沼气发生系统在填埋式垃圾处理场的应用

1、 填埋场底层安装渗漏式存储管道

2、 采用漏斗式的斜坡处理,方便垃圾污水的渗入流淌

3、 存储管道连接提升管道,方便污水泵出

4、 在垃圾地面较浅处安装地埋式处理系统处理污水

5、 处理后的沼液由渗出管道再次渗透到垃圾里以便将垃圾冲洗净化,抑制恶臭。如此往复循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促成垃圾中有机物完全分解,彻底解决污水渗透污染问题。

6、 如果填埋式垃圾处理场有干式沼气处理设备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使干式沼气充分分解,增加产气量。

7、 便于填埋后的场地平整,有利于其他项目的开发,适合所有填埋场利用。

地埋式沼气发生系统专利项目

1、项目的可行性:本专利是一种完全建造在地下的设施,不占用地面土地,

2、项目的可靠性:系统抗内压2.5兆帕;外压可深埋20米;具备建筑物地下使用条件;

3、项目的产气量:采用恒温、多罐体每立方米原料产气30-60m³;

4、项目的性价比:整体造价每立方米800-1000元;有效使用期60年;

5、项目的技术性:已取得德国沼气权威中心合作意向,结合世界最完善的技术配置;

6、项目的多样性:垃圾处理、燃气发电、燃气入网、热力供应、有机肥生产;

7、项目的延伸性:能够在住宅、绿化、公园、城乡结合部、小城镇建设等配套使用:

8、项目的政策性:符合中央节能减排、18亿亩红线、可再生循环、低碳经济等大政方针;

9、项目的理想性:创造城市替代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这是一种能够在城市中心运行的沼气发生系统,我把它称之为城市替代能源;查找资料,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大型沼气能够在城市中心运行的应用范例。

现在城市垃圾危机日益突出,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填埋场产生的恶臭、渗漏、加剧污染,如果采用我们这种系统则能够利用厌氧菌生物技术解决上述所有问题。

密封、恒温是厌氧技术中最关键部分,而预应力沼气发生系统由水泥和钢桶、钢丝组成并满足了技术要求,它投资少,见效快、即便是10000m³的超大型系统也可以完全不占用土地,在不破坏地面建筑的情况下安装使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这对于我国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尤为重要。

一家一户的小沼气存在很多的弊病,一罐式的制气方式单一达不到厌氧条件,因而造成一年旺,三年荒的局面,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镇建设要求。采用大型地埋式沼气发生系统能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特色种养殖相结合;循序渐进的走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

附:绿色生态家园设计规划方案

1、 本方案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立体种养殖循环农业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人类生物链。并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开创一种绿色生态家园新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替代能源住宅和老年公寓新思路。

2、 能源危机造成天燃气、化肥及农资价格进一步加速上涨。着眼于替代能源项目在天然气管道无法普及的城镇和城乡结合部运营,是国家农业部、科技部、住宅建设部重点支持的项目。围绕这个重点,我们绿色生态家园建设方案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发展之路,符合中央一号文件和《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方案》。能够获得农业部、科技部、建设部专项资金支持。因此,寻找有实力、有当地政府支持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3、 保住18亿亩耕地是国家决策,专利开发的地埋式沼气发生系统能够完全不占用土地,利用养殖场或农田地下生产沼气,是能够成为房地产业新能源住宅的最大亮点。也是综合方案中最核心的技术。

4、 以粪便、污水为原料的地埋式沼气系统采用多罐体、多温差、厌氧恒温产气,结合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投资少、见效快;每立方米建造投资仅需800-1000元左右;餐饮垃圾试验每吨能够产气30-60m³;整体投资1-2年内收回;有效使用期60年;不仅能够完全满足住宅和农场所需的全部能源,还能够创造零排放经济效益。

5、 现存的老年公寓缺乏创收,制约发展。而建国初期的第一次生育高峰人群现在已成为老年群体,这个群体又以独生子女居多。在未来的5-10年内这个群体老无所养是社会突出问题。这个群体既有超前理念和思想,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生态家园养老方式符合他们的心愿,如果采用这种既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又能够解决垃圾食品的危害,则能够安居空气新鲜的生态家园,绿色食品,颐养天年。

6、 所建房屋为公寓式多层住宅,配置最先进的养殖场舍,以地埋式沼气发生系统所产生的能源提供燃气、电、冷暖气为保障,能够实现能源自供的完全独立的无线住宅。这种新颖的绿色生态家园能够完全摆脱电力增容及配套设施的约束,做到垃圾污秽零排放,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

7、 厕所用二次净化水冲刷,住户家用电器统一配置,洗衣有公共洗衣房。洗澡为公共浴池洗澡间,以最大节约用水为目的。每个家庭配备一套垃圾处理器。用电监控,宏观控制家庭用电量。

8、 整个家园的汽车为燃气小型车,停车场建在加气站附近以便于夜间加气,停车后可将钥匙留在加气站由加气站人员负责加气。公寓与大门之间修绿荫葡萄或西红柿、黄瓜长廊。

9、 以沼渣沼液有机肥的空间、地面、地下立体经济种养植技术为主,形成以麦秸、玉米秸、花生秧为主的青储饲料和有机果实储存;有机蔬菜和瓜果、蘑菇的种植;整个家园饮食以这种绿色有机食品为主。在供应家园和绿色餐厅自身所需的前提下逐渐扩充种植面积,增加商业需求。

10、 利用专利的地埋管道恒温控制的特点开展蚯蚓、泥鳅、牛蛙、鲵的地下水循环生物链养殖体系:蚂蚱、兔、鸡鸭、禽蛋、牛羊、猪和一定数量的奶牛羊的地面养殖体系,并形成依次延伸增值生物链。

11、 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以100人、50套公寓为基准,入住业主以一套房款,养殖一头牛四头猪作为入住加盟条件。

12、 购房款的投资收回:供气、供冷暖、供电的优惠和创造的收入每年能够为你收回15000元,猪牛每年收入约2000元,汽车燃气节省5000元,其他收入10000元;根据购房投入就能够算出收回投资的时间。

13、 家园从蔬菜到粮食都是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禁止任何高产速生的化肥、农药使用。健康的身体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14、 所有入住加盟家园业主都可以参加种养殖业务培训,获得实践资格证书后可参与农场工作机会。在这里生活会使你充实、快乐。

15、 建立严格的环保公约:家园杜绝塑料袋和塑料包装使用,乱扔塑料袋者一旦发现将处以高额罚款。塑料瓶也有限度使用,回收监管,形成一种家园特色的互相监督机制。公约内容以节能减排、绿色环境、健康生活、愉悦生命为主题。培养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摆脱社会上的金钱欲望,拒绝社会上不良产品针对老年人的各类诱惑。

16、 绿色生态家园模式形成后要有好的策划和宣传,宣传绿色食品健康的重要性,绿色生态家园愉快轻松的劳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地气对老年人好处。面向全国吸收二级房地产公司的加盟。

17、 宣传词:开着沼气汽车去上班,上班带着绿色食品的饭盒。不吃来路不明的垃圾食品,这样才不会在体内积蓄过多的致癌物质,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周末参加有益的农场劳动,这会使你身心愉悦轻松。在绿色生态家园里:绿色食物是你生命健康的最基本保障,住宅能够收回投资是你无生存压力的保障,愉快的田园生活是你精神享受的保障。

18、 节能减排产生的效果:(按每立方沼气约等于1.2公斤计算,1000立方米产生1.2吨甲烷;1吨甲烷等于25吨二氧化碳)按100人、100头牛、400头猪计算所产生的甲烷,就能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

19、 绿色生态加替代能源式的新能源住宅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且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替代能源、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于一身。能够形成社会经济新产物。

专利发明人:徐霄凯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