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养虫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6-10-13
恙虫病
一、 恙虫病的分类学位置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恙虫病的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病原体具有立克次体属许多共同的表型特征:在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的活细胞内寄生增殖,通过节肢动物传染人,引起发热和发疹,因此习惯上人们将其在自然界的分类位置划分为:
1 原核生物界
2 薄壁菌门
3 暗细菌纲
4 立克次体目
5 立克次体科
6 立克次体族
7 立克次体属
8 恙虫病立克次体
但是近年来发现恙虫病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属其他的立克次体种在形态结构、染色性、化学成分、16SrRNA序列分析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的特征,1995年经日本学者Akira Tamura提议,将其另立一属为东方体属(Orientia),称为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
二、 病原学
1、 形态结构:恙虫病立克次体为严格细胞内寄生,能被Giemsa或Giemenez法染色,宽约0.5um,长约1.2~3.0um。电镜下可呈圆形、椭圆形、短杆状、哑铃状等多种形态。菌体由非常柔软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包围,细胞壁不含有胞壁酸、葡萄糖胺、乙-酮基-3-脱氧辛酸和羟基脂肪酸,电镜所见细胞壁外小叶明显厚于内小叶,没有鞭毛和内孢子,也没有粘液层。
2、 化学成分:恙虫病立克次体细胞壁既缺乏脂多糖(LPS)也缺乏肽聚糖。有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性,这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肽聚糖的合成,因此可以破坏其他立克次体的生长,但是对恙虫病立克次体不起作用。
三、 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恙虫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我国主要发生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以沿海岛屿为多发。近年江苏、山东、安徽和某些地区也有小流行或散发。
2、 人群分布:人对恙虫病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发病较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是因为与恙虫病疫源地接触、被感染恙螨叮咬相关。外地人偶入疫源地比当地人更易感。
3、 宿主与媒介:
(1)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宿主动物是构成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恙虫病主要的宿主动物有8属12种,分布于不同的自然疫源地中。
(2)恙螨是恙虫病唯一的传播媒介。确定一种恙螨为媒介,应具备以下4项基本条件:
A、种恙螨应为当地鼠体的优势螨种,其季节消长、分布场所与发病相关;
B、有病原体的自然感染;
C、具有叮刺和传病能力;
D、能经卵传递病原体。
我国已证明符合以上条件的媒介恙螨有:地里纤恙螨(L.deliense):是南方疫区的主要媒介;微红纤恙螨(L.rubellum)是福建沿海地区的媒介;高湖纤恙螨(L.gaohuense):是浙江南部山林地区的媒介;海岛纤恙螨(L.insularae)是浙江东矶列岛的媒介;吉首纤恙螨(L.jishoum):是湖南西部的媒介,以上5种是南方夏季型恙虫病的媒介。小盾纤恙螨:是江苏、山东秋季型和福建冬季型恙虫病的媒介。
恙螨的生活史及其传播途径如图:

恙螨属于不完全变态,其生活史分为七期:卵、次卵、幼虫、若蛹、若虫、成蛹、成虫。恙螨体内的立克次体可经过各变态期连续传递,并可由成虫经卵传给下一代。携带病原体的恙螨幼虫叮咬人或其他宿主动物时,可使之感染发病。
四、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可达39~41℃,呈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有相对缓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个别患者有眼眶后痛。严重者出现谵语、烦燥、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发热多持续1~3周。
(二)焦痂及溃疡 为本病特征,约见于67.1~98%的患者。发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痒,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后呈新鲜红色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1~2天后中央坏死,成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5~1cm,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其底面为淡红色肉芽组织,干燥或有血清样渗出物,偶有继发化脓现象。多数患者只有1个焦痂或溃疡,少数2~3个,个别多达10个以上,常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腰带压迫等处,也可见于颈、背、胸、足趾等部位。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尤为显著。一般大小如蚕豆至鸽蛋大,可移动,有疼痛及压痛,无化脓倾向,消散较慢,在恢复期仍可扪及。
(四)皮疹 约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0.2~0.5cm,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轻症者无皮疹,重症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续3~10天消退,无脱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有时在第7~8病日发现软硬腭及颊粘膜上有粘膜疹。
(五)其它 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见眼底静脉曲张,视乳头水肿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较常见。亦可发生间质肺炎、睾丸炎、阴囊肿大、肾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觉过敏、微循环障碍等
[诊断]
(一)流行病学 夏秋季节,发病前3周内在流行地区有野外作业史。
(二)临床特点 有发热、焦痂、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及肝脾肿大。
(三)实验诊断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减少,最低可达2×109个/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氏反应 病人单份血清对变形杆菌OXk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早晚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长者有诊断意义。最早第4天出现阳性,3~4周达高峰,5周后下降。
(2)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当地代表株或多价抗原,特异性高,抗体持续时
间长,可达5年左右。抗体有4倍增高趋势,可判为阳性。
(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测定血清抗体,于起病第1周末出现抗体,第2周末达高峰,阳性率高于外斐氏反应,抗体可持续10年,对流行病学调查意义较大。
3.病原体分离 必要时取发热期患者血液0.5ml,接种小白鼠腹腔,小白鼠于1~3周死亡,剖检取腹膜或脾脏作涂片,经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于单核细胞内可见立克次体。也可作鸡胚接种、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
[鉴别诊断]
应与伤寒、斑疹伤寒、炭疽、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
(一)伤寒起病徐缓,表情淡漠,有少数玫瑰疹,无焦痂溃疡,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肥达氏反应阳性,外斐氏反应阴性。
(二)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无焦痂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外斐氏反应OX19阳性,OXk阴性,普氏或莫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三)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痛疼明显,无焦痂、溃疡及皮疹。血片中可找到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阳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四)皮肤炭疽有牲畜接触史,病变多见于外露部位,毒血症状轻,无皮疹,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取分泌物可查及炭疽杆菌,外斐氏反应阴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高热者可用解热镇痛剂,重症患者可予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有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强力霉素每天0.1~0.2g,单剂一次服或分2次服;四环素、氯霉素均每天2g,分4次服。退热后剂量减半,续服7~10天。若加TMP0.1g,一日2次,疗效更佳。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后两周发生,过早的抗生素治疗使机体无足够时间产生有效免疫应答,故不宜早期短疗程治疗,以免导致复发。有人认为磺胺类药有促进立克次体繁殖作用,应予慎重。
[预防]
(一)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二)切断传播途径 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3.个人防护 避免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第2个回答  2006-10-13
  概述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病因
  (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

  症状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
  (二)焦痂及溃疡为本病特征。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
  (四)皮疹。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减少。
  2.血清学检查:(1)外斐氏反应。(2)补体结合试验。(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3.病原体分离。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

  声明:能为您提供健康服务,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但这些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立克次体病科普知识专栏--恙虫病

  作者:someone 文章来源:inter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3

  恙虫病
  一、 恙虫病的分类学位置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恙虫病的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病原体具有立克次体属许多共同的表型特征:在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的活细胞内寄生增殖,通过节肢动物传染人,引起发热和发疹,因此习惯上人们将其在自然界的分类位置划分为:
  1 原核生物界
  2 薄壁菌门
  3 暗细菌纲
  4 立克次体目
  5 立克次体科
  6 立克次体族
  7 立克次体属
  8 恙虫病立克次体
  但是近年来发现恙虫病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属其他的立克次体种在形态结构、染色性、化学成分、16SrRNA序列分析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的特征,1995年经日本学者Akira Tamura提议,将其另立一属为东方体属(Orientia),称为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
  二、 病原学
  1、 形态结构:恙虫病立克次体为严格细胞内寄生,能被Giemsa或Giemenez法染色,宽约0.5um,长约1.2~3.0um。电镜下可呈圆形、椭圆形、短杆状、哑铃状等多种形态。菌体由非常柔软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包围,细胞壁不含有胞壁酸、葡萄糖胺、乙-酮基-3-脱氧辛酸和羟基脂肪酸,电镜所见细胞壁外小叶明显厚于内小叶,没有鞭毛和内孢子,也没有粘液层。
  2、 化学成分:恙虫病立克次体细胞壁既缺乏脂多糖(LPS)也缺乏肽聚糖。有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性,这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肽聚糖的合成,因此可以破坏其他立克次体的生长,但是对恙虫病立克次体不起作用。
  三、 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恙虫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我国主要发生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以沿海岛屿为多发。近年江苏、山东、安徽和某些地区也有小流行或散发。
  2、 人群分布:人对恙虫病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发病较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是因为与恙虫病疫源地接触、被感染恙螨叮咬相关。外地人偶入疫源地比当地人更易感。
  3、 宿主与媒介:
  (1)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宿主动物是构成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恙虫病主要的宿主动物有8属12种,分布于不同的自然疫源地中。
  (2)恙螨是恙虫病唯一的传播媒介。确定一种恙螨为媒介,应具备以下4项基本条件:
  A、种恙螨应为当地鼠体的优势螨种,其季节消长、分布场所与发病相关;
  B、有病原体的自然感染;
  C、具有叮刺和传病能力;
  D、能经卵传递病原体。
  我国已证明符合以上条件的媒介恙螨有:地里纤恙螨(L.deliense):是南方疫区的主要媒介;微红纤恙螨(L.rubellum)是福建沿海地区的媒介;高湖纤恙螨(L.gaohuense):是浙江南部山林地区的媒介;海岛纤恙螨(L.insularae)是浙江东矶列岛的媒介;吉首纤恙螨(L.jishoum):是湖南西部的媒介,以上5种是南方夏季型恙虫病的媒介。小盾纤恙螨:是江苏、山东秋季型和福建冬季型恙虫病的媒介。
  恙螨的生活史及其传播途径如图:

  恙螨属于不完全变态,其生活史分为七期:卵、次卵、幼虫、若蛹、若虫、成蛹、成虫。恙螨体内的立克次体可经过各变态期连续传递,并可由成虫经卵传给下一代。携带病原体的恙螨幼虫叮咬人或其他宿主动物时,可使之感染发病。
  四、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可达39~41℃,呈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有相对缓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个别患者有眼眶后痛。严重者出现谵语、烦燥、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发热多持续1~3周。
  (二)焦痂及溃疡 为本病特征,约见于67.1~98%的患者。发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痒,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后呈新鲜红色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1~2天后中央坏死,成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5~1cm,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其底面为淡红色肉芽组织,干燥或有血清样渗出物,偶有继发化脓现象。多数患者只有1个焦痂或溃疡,少数2~3个,个别多达10个以上,常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腰带压迫等处,也可见于颈、背、胸、足趾等部位。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尤为显著。一般大小如蚕豆至鸽蛋大,可移动,有疼痛及压痛,无化脓倾向,消散较慢,在恢复期仍可扪及。
  (四)皮疹 约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0.2~0.5cm,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轻症者无皮疹,重症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续3~10天消退,无脱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有时在第7~8病日发现软硬腭及颊粘膜上有粘膜疹。
  (五)其它 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见眼底静脉曲张,视乳头水肿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较常见。亦可发生间质肺炎、睾丸炎、阴囊肿大、肾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觉过敏、微循环障碍等
  [诊断]
  (一)流行病学 夏秋季节,发病前3周内在流行地区有野外作业史。
  (二)临床特点 有发热、焦痂、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及肝脾肿大。
  (三)实验诊断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减少,最低可达2×109个/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氏反应 病人单份血清对变形杆菌OXk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早晚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长者有诊断意义。最早第4天出现阳性,3~4周达高峰,5周后下降。
  (2)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当地代表株或多价抗原,特异性高,抗体持续时
  间长,可达5年左右。抗体有4倍增高趋势,可判为阳性。
  (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测定血清抗体,于起病第1周末出现抗体,第2周末达高峰,阳性率高于外斐氏反应,抗体可持续10年,对流行病学调查意义较大。
  3.病原体分离 必要时取发热期患者血液0.5ml,接种小白鼠腹腔,小白鼠于1~3周死亡,剖检取腹膜或脾脏作涂片,经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于单核细胞内可见立克次体。也可作鸡胚接种、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
  [鉴别诊断]
  应与伤寒、斑疹伤寒、炭疽、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
  (一)伤寒起病徐缓,表情淡漠,有少数玫瑰疹,无焦痂溃疡,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肥达氏反应阳性,外斐氏反应阴性。
  (二)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无焦痂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外斐氏反应OX19阳性,OXk阴性,普氏或莫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三)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痛疼明显,无焦痂、溃疡及皮疹。血片中可找到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阳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四)皮肤炭疽有牲畜接触史,病变多见于外露部位,毒血症状轻,无皮疹,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取分泌物可查及炭疽杆菌,外斐氏反应阴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高热者可用解热镇痛剂,重症患者可予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有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强力霉素每天0.1~0.2g,单剂一次服或分2次服;四环素、氯霉素均每天2g,分4次服。退热后剂量减半,续服7~10天。若加TMP0.1g,一日2次,疗效更佳。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后两周发生,过早的抗生素治疗使机体无足够时间产生有效免疫应答,故不宜早期短疗程治疗,以免导致复发。有人认为磺胺类药有促进立克次体繁殖作用,应予慎重。
  [预防]
  (一)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二)切断传播途径 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3.个人防护 避免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药网联盟”站内医药方面所有内容仅供同行参考,患者如需使用,务必事先咨询当地执业医师。 [段尘音 2005年
  上一篇文章: 药膳预防春季传染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0-13
土霉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