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经常拖欠货款,试试这几个技巧

如题所述

一、回收货款应该在业务开始之前。
有些人看了标题会问,业务开始以前东西还没卖出去怎么个回收款法,如果你这么想,那么你就只有跳下去看后面的了。如果货款一但给不良的客户拖欠住,你就是用尽世间可以用的办法来追讨,也不一定可以追得回来。所以在做业务前,你就得先考虑这个问题,不给这样的客人来拖欠货款才是你要做的事,不是让他拖欠后想尽办法去追款。这才是我所说的回收货款应该在业务开始前的所在。这个道理就像医生常说的,预防重于治疗是一样的。那么该如何去预防呢,我把我的经验说给你听吧。
技巧:可以询问一下,坐在会议室里的一些其他已经合作开了的供应商,他们说的话最可信。
其次,如果你调查不出来,这个客户的付款信用度,那么你就要先用信用考察度的方法来考验客户一段时间。就是每一次都只给客户许诺压一点货款,等客户还款后再去供货,如果客户是一个好客户,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条件,只有那些差的客户才会和你计较这些压多少货款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起码可以考察出他希望你给予拖欠的标准,自己判断是否超出范围,如果不行那么终止合作后,你就是给拖欠了货款也不会太多。虽然这样有点太过于小心,但和你马拉松式的追款历程相比,小心一点又何妨呢?
最后,在做业务之前,你一定要和客户讲明付款方式和时间,千万不可以采用默许的方式去答应付款事宜,不然客户不讲起信用起来你没有证据了。要写明白,写清楚,开始多做点工作,更好保证你将来不吃亏。还有就是不要在谈付款条件之中答应了自己权力以外的条件,不然你上司不同意后,客户会利用这个来做文章,那么你后悔也来不及。不管怎么说不可以为了贪图业绩,而草率合作,这才是新业务员给拖欠货款的最大原因。
二、回收货款的一些技巧。
第一是,坚持坚定的货款回收信念。产品卖出去以后,就要把钱收回来,这是你的业务工作,也是客户应该要做的,你来讨货款不理亏,你是对的。
第二是,货款回收有利于客户,因为合作是双方面的,只要帮助双方资金链正常的情况才是大家所求的,把自己的货款付了有利于自己公司的财务正常运转,也更能保证供货正常,大家都不会受影响,对客户的发展有利。
第三是,业务工作的起点是找客户,终点是收回货款,所以你只有把货款追回来,才可以让你的业务工作受到评分,追回货款是你的业务工作,你只要把这个工作作好,才算把业务工作做完。那么去追还货款是你必须做的。
做好这些心态准备工作,那么你就可以开始你的货款回收工作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4
①逾期超过一周,可以电话、邮件的方式,委婉地问候一下情况,公司有何问题或状况。
②当客户找各种借口不归还货款时,企业催收人员要采取灵活的催收技巧。首先,可以向对方表明自身的困境,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让对方动恻隐之心,支付货款;其次,可以通过谈判向对方施压;最后,法务部可以发送正式的催收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③如果客户仍不还款,可以对其进行施压。表明如果对方继续拖欠货款,将会联合他的客户一同抵制,同时告诉客户会登上信用黑名单,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④企业可以考虑委托专业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催全球进行欠款的催收。第三方机构会制定一套多种手段的的催收计划,当地分公司或者当地合作机构的催收人员熟悉当地法律法规,与债务人没有语言文化的障碍,便于沟通和协商,催收人员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面对面谈判与债务人沟通您的欠款,从而达到友好解决案件,收回欠款的目的。
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货款合同为依据,以法律手段为武器。如果对方拒不归还且态度十分恶劣,此时需要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货款。但是需要注意,马来西亚的诉讼时效是6年,成本也比较高,而且一般的诉讼周期都会超过一年,所以考虑诉讼追偿方式之前一定要做妥善的评估,可以与第三方催收机构沟通,听取专业建议,如果遇到诉讼结束,债务人拒绝执行的情况,当地催收人员也会帮助您申请针对债务公司的强制执行程序。执行手段包含:传唤被判决的债务人、申请扣押以及拍卖动产和不动产的令状、扣押第三债务人保管的财产令以便于冻结债务人的银行卡财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20
1、销售资料(收货单据、发票等)是否齐备?内容是否准确无误?
2、准时给予文件;其实越早给经销商发票,货款回收可能越早,同时要确认经销商收到发票;
3、服务精神:认同及理解客户的困难和投诉,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客户解决困难;
4、定期探访:如客户到期付款,应按时上门收取货款,或电话追讨;即使是过期一天,也应马上追讨,不应有等待的心理;
5、完善客户跟进制度:客户接触率与成功回收率是成正比的,越早与客户接触,与客户开诚布公的沟通,被拖欠的机会越低;
6、建立形象:客户是需要教育的,一定要给予客户一个正确的观念:我们对所有货款都是非常严肃的,是不能够容忍被拖欠的;
7、技巧训练:追讨货款是需要技巧的,如:电话技巧、上门拜访技巧;同时应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个人背景等资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