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哪些改革内容?

如题所述

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邯郸命吏大夫迁奴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嫡子)戍吏皆貂服。——《竹书纪年》


赵武灵王在赵国的改革,以颁布胡服令彻底揭开了序幕,正如上述引用所述,在赵武灵王的要求下,赵国上下臣民包括赵武灵王和嫡子都穿起了胡服。


而对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少人也有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就是简单的学习胡人穿衣,然后练习骑马仅此而已,其实并非如此,“胡服骑射”简单的四个字后面,所包含的改革内容有很多。

我们先来说说胡服。

首先是帽子的变化。


《淮南子·ä¸»æœ¯è®­ã€‹è®°è½½ï¼šèµµæ­¦çµçŽ‹è´å¸¦é¸¡è€Œæœï¼Œèµµå›½åŒ–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赵武灵王佩着贝带、戴着砫砮冠上朝,整个赵国人都被他同化,说的明白些,就是赵武灵王学着胡人用野鸡的羽毛进行装饰王冠上,而后来被赵国人所效仿。


此外,赵武灵王效仿胡人在王冠前垂两条貂尾,以示尊重,《汉书·èˆ†æœä¸‹ã€‹è®°è½½ï¼Œèƒ¡å¹¿è¯´æ›°ï¼šèµµæ­¦çµçŽ‹æ•ˆèƒ¡æœï¼Œä»¥é‡‘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这种帽子特征在后来游牧民族中依然很盛行。

其次是鞋子的变化。


赵武灵王“胡服”之前,中原人的鞋子一般穿的都是“å±¥”,这种鞋子在平地走路很实用,但是骑马打仗则十分不适用,于是武灵王就仿照胡人的靴子,在赵国推行改履为靴。


正如《学斋占毕》记载曰:古时有履而无靴,故靴字不见于经,至武灵王作胡服,方变履为靴,起初赵武灵王推行的靴子是短靴,后来慢慢发展成为长靴,不过现在靴子似乎成为了女士们的专利,殊不知一开始靴子在中原被推行,只是为了骑马打仗的方便。


最后是士兵的上衣下衣的变化。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之前,士兵的穿着那都是全副武装,外面所穿的铠甲基本都是用铜或者铁打造的重铠甲,这在步兵的决斗中那是有优势的,但是面对胡人的骑兵,就成为了缓慢移动的“活靶子”,而且穿那么重骑马也非常不方便。

此外,即使能骑马,马也很吃力,根本跑不快,别说穿过险要的地形和胡人短兵相接了,估计还没追上胡人,马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了,正如《战国策·èµµç­–》记载赵武灵王所说: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于是武灵王就把士兵的重甲改为了轻甲,而下衣也效仿胡人穿上了双腿分开的裤子。



赵武灵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对于士兵来说,是为了适应骑马和打仗的需要,对于王族大臣来说,是为了革除旧的观念,以便让底层士兵更好地接受这种改革,毕竟自以为站在文明顶端的中原人,却向落后的胡人学习怎么穿衣,这显然是一种“离经叛道”,不过庆幸地是,赵武灵王做到了。


我们再来说说骑射。

首先,招骑射。


上文我们曾提到牛赞在劝谏武灵王时曾说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其实这样也说明了武灵王“骑射”之前赵国的兵制,那就是民众按照固定不变的兵籍,到了年纪就要去服兵役,军队按照地区进行编制,这也是当时中原征召战车兵和步兵的募兵方法。


但是骑兵并不是战车兵和步兵,骑兵不仅要讲究马术好,而且马上的搏杀技术也很重要,这样一来,原来的那种兵制很显然难以组建一支像样的骑兵,所以武灵王提出了要“打破固籍”,不分地区,招募会骑马射箭之人组建骑兵。


其次,收编胡兵。

《史记·èµµä¸–家》记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主父(即赵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於西河而致其兵,颜师古注曰:致,谓引而至也,这也就是说赵固曾在代地招募胡兵,而赵武灵王也收编了一部分楼烦士兵。


赵武灵王吸收胡兵入编,其军事意图也相当明显,那就是想要以胡制胡,扩大自己的骑兵队伍的同时,亦能提高骑兵的实际作战水平。


最后,配备胡马。


冷兵器时代,骑兵对于战马的要求很高,善跑和有耐力则是最基本的,但是在当时中原的马更像驴,和胡人养育的战马那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后来赵武灵王就把靠近胡人的代地和原阳作为训练骑兵的基地,也是因为这两地更靠近胡人,当然也更容易得到胡马,当然在后来赵国的骑兵中,胡马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来代马就成为了北地所产的良马的称谓,正如曹植的诗,曰: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倐忽北徂。


此外,根据《战国策·èµµç­–》记载的赵武灵王和牛赞的对话,我们还能得知,赵武灵王还把步兵改编为了骑兵,进行集中训练,后来牛赞不付武灵王所托,成为了一命可以独当一面的骑兵将领,关于牛赞的取得成绩,我们后面还会提到,此处暂不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