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基”处理有几种方法?

如题所述

施工现场常用处理软土路基方法

在施工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多数不是软土地基,因为如果有软土地基一般情况在设计时应该根据地质资料,提出处理方法。多数情况是有局部地段地质情况和原来设计不同,出现局部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由于局部地段含水量过大(原有排水系统不畅,原有地基土质渗水性不好)造成地基软弹(翻浆,弹簧土地段)。根据出现的这些情况一般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换填。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有效处理深度3米。采用人工或机械挖除路堤下全部软土,换填强度较高的粘性土或砂、砾、卵石、片石等渗水性材料。换填的深度要根据承载力确定。

2、抛石填筑。就是在有软土或弹簧土以及有积水的路段填石头,填石的高度以露出要处理的路段原有土层(或积水)高度为宜。在填石的过程中注意一定要用推土机把石块压实,不能出现软弹现象。然后再填筑土方。

3、盲沟。就是在要处理的路段根据要处理的路段的长度,在横向或纵向挖盲沟,盲沟通常用渗水性大孔隙填料或片石砌筑而成。也可以填入不同级配的石块起到排水的功能。注意盲沟的出口要与排水沟连接,以便把路基中的水排出路基。

4、排水砂垫层。排水砂垫层是在路堤底部地面上铺设一层砂层,作用是在软土顶面增加一个排水面,在填土的过程中,荷载逐渐增加,促使软土地基排水固结渗出的水就可以从砂垫层中排走。为确保砂垫层能通畅排水,要采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砂垫层一般的厚度为0.6~1.0米。为了保证砂垫层的渗水作用,在砂垫层上应该填一层粘性土封住水不让水返上路基。在路基两侧要修好排水沟,通过砂垫层渗出的水通过排水沟排出路基外,保持路基的稳定。

5、石灰浅坑法。由于粘性土含水量影响,施工中经常出现"弹簧土"松软现象。一般较轻的可以采用挖土晒干,敲碎回填的方法:"石灰浅坑法"可以用于各种不同面积的路段(就是说大面积可以使用,小面积也可以使用)。具体做法是:挖40~50cm方形或圆形,深一般1m上下的坑,清除坑内的渗水(最好挖好坑后,第二天清除渗水),放入深为坑深1/3的生石灰,即可回填碾压。坑的行距和坑距在轻度弹簧路段为5~6m,在严重弹簧路段为3~4m。

软基处理广泛地应用在我国沿海及内地。例如: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湛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以及昆明、武汉、南京等内地地区。特别是填海的一些地区,一般建筑前都需要进行勘测,然后进行软基处理,否则存在很大的风险和后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9

第2个回答  2020-10-27

1、排水固结法

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通常会应用到排水固结的方法,也就是真空预压法,通过在软土地基内设置排水通道,在地面设置排水层,将土层与大气隔开,利用薄膜密封技术,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在地基的内外形成一种气压差,地基能够进行排水固结,将土层中的水从空隙中快速排出,加快土体的固结,压力能够形成部分抵消,能够保证土基的稳定。

2、灌浇混凝土法

大直径的灌浇混凝土法也是当前应对软质土层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新型的软质地基处理方法,利用振动沉模和现场浇筑的方式形成一次性的灌浇技术,能够将混凝土在各个槽孔内很好的充盈,保证地基的稳定性,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加固软土地基,施工的工艺简单,而且质量可靠,但是这种方法的投资比较大。

 

3、复合地基法

复合地基法也是当前使用比较广泛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能够减少总沉降量,不需要较长的预压期,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效果,通常对天然地基的部分土体进行加固处理。

(1)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干喷或者湿喷,与软土层地基组成一种复合式的地基,能够提升整体的压缩模量,减少地基的沉降量,一般适用于软土层厚度较小或者是软土层中夹杂有一定较好土层的情况。加入的水泥含量需要根据含水量的高低做好控制,一般是40~60kg/m,要注重搅拌过程中的整体性和荷载的均匀传递,在土基的底层垫一些碎石,能够增加一定的预应力,减少不均匀沉降,能够在分散应力之后保证路基稳定,这种方式施工速度相对较快,效果也是比较好。

(2)在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会使用到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就是泡沫混凝土,这是一种发泡水泥、轻质混凝土,是通过化学或者是物理方式将空气或氮气等的一些气体引入到混凝土中,通过整合成型,形成一些封闭气孔,这也是一种具有很大强度的混凝土制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