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打巴蜀而不是韩国?

如题所述

秦国的百年奋斗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向东边发展的历程,这是历任秦王终身不懈的奋斗,自从秦国的河西之地被魏国占领,吴起率领魏军把秦国打得退守洛水时,秦国深深感到耻辱,更加激起秦国的图强之心,所以从秦孝公开始,立志任用商鞅变法,到秦惠文王时,虽然他一上台就杀了商鞅,但还是保留了变法,同时变法的效果也开始显现,秦国在逐渐强大。秦国一强大起来,就开始东进战略,秦孝公时期就收复了丢失多年的河西之地,占据了崤山、函谷关等险要地势,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攻占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全部地盘,还在黄河以东建立了桥头堡,以便下一次的东进战役。

秦国国君公元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东方五国合纵攻秦,与此同时西边的义渠也发兵攻秦,东西夹攻之下,秦国无力抵抗,只能割地求和,暂时停止了东进战略,这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遭受的最重大的一次失败,差一点就是亡国。秦惠文王虽然割地求和,以换取暂时的安宁,但秦国积极进取之心没有改变,国力仍然在持续走强,秦惠文王面临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在与群臣的讨论之中,秦国有两种意见:

秦惠文王1、以张仪为首,建议秦国应该继续攻打韩国,然后挟制周天子以令天下,当时的周王室是在韩国领土范围之内的,张仪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东攻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来源。2、以司马错为首,主张先攻巴蜀,拿下秦国的大后方,简单地说,司马错的策略就是:南征巴蜀、得蜀地即可破楚国。秦惠文王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最终采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先攻巴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惠文王要先攻巴蜀呢?

司马错先说说张仪的战略:东攻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说实话,秦国当时的实力不足以这样做,韩国虽然好打,但是挟制周天子,可是天下大忌,会激起所有诸侯国强烈的反对,会让本已经瓦解的五国或六国合纵联盟再次联合,秦国当时虽然在商鞅变法之下强大了,但远远没有强于五国或六国之和,最多也就是比一个单独的诸侯国强,一旦秦国敢这么做, 当实力跟不上时,那将是秦国的灾难,所以张仪这个战略太过于激进,风险太大,一旦处理不好,秦国将有亡国的风险。另外,在五国攻秦的第二年,秦国已经派张仪破解了五国联盟,张仪说动魏国脱离合纵,与秦国讲和,五国联盟已经瓦解,秦国已经有攻打韩国的条件,但最终秦惠文王还是选择了攻打巴蜀,实际上是非常正确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国的卧榻之侧有一个属于楚国的汉中郡,这才是秦惠文王攻巴蜀的重要原因。

张仪当时的汉中郡属于楚国,汉中郡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看看地图就会知道,从汉中到秦国都城咸阳只有近600里的路程,虽然中间隔着八百里的秦川天险,但是终究是卧榻之侧,不容得他人酣睡,万一将来某天楚国攻打秦国都城,那岂不是很危险。秦国是秦惠文王时期,将都城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到咸阳(今陕西西安)的,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是秦国的核心腹地,现在楚国在秦国核心腹地不远的汉中建立了据点,让秦国人坐立不安。汉中郡在当时的位置非常重要,向北越过秦岭就到达了秦国的关中平原,向南攻破暇萌关后就到达成都平原,楚国占领了汉中后,如果趁势发展,攻取了巴国、蜀国和苴国后,秦国的整个南方将被楚国包围,而且楚国与秦国就会在秦岭一线直接交界。

秦攻下巴蜀后的战国地图当时的巴国包括今天的重庆市全部、湖北恩施和四川东部,当时的苴国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市一带,当时的蜀国在今天成都一带,巴国、苴国、蜀国三个国家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的整个四川省和重庆市,外加湖北省的西部一小块地方,与楚国是交界的,如果楚国攻下这些国家,将获得另外一个对秦国进攻的方向,对秦国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威胁。司马错看到了这个威胁,并向秦惠文王提出,只要拿下巴蜀,就能攻破楚国,这个战略是秦国百年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也是极其正确的战略,同时巴国、苴国与蜀国还有很深的矛盾,巴国和苴国联合与蜀国互相攻打,并向秦国求救,秦国利用这个机会,在公元前316年派出司马错、张仪率军先攻灭了蜀国,随后又攻灭了巴国和苴国,一下子吞并了整个巴蜀之地。

楚国西北角就是汉中郡这样,楚国的汉中郡就成为伸入秦国领地的一块孤地,秦国在拿下巴蜀的四年后,发动了丹阳之战,攻取了楚国的汉中郡,彻底将楚国势力赶出了秦国的南方,秦国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拿下了巴蜀与汉中,将整个成都平原纳入势力范围,同时解决了楚国可能对秦国南方造成的威胁,在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的大后方和天下粮仓,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提供了后勤保证,这个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秦惠文王放弃攻韩国,南下攻打巴蜀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