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聊古代人日常生活中说话是否用文言文?

如题所述

不是。文言是书面表达,现实中说话,不同地方不同俗语,还会出现十里不同音现象,为了沟通便利,不发生歧义,需要有通用语,于是有了雅言。为了便于书面的沟通、记录,于是有了文言。文言是个很伟大的发明。孔子的口语,韩愈的口语,朱熹的口语,其间差别很可能大到难以顺畅沟通的地步。我们今天看明清白话小说,还没问题,看什么朱子语类、景德传习录这些更早的白话,就不是那么顺畅了。但是掌握了文言,我们看先秦诸子的作品也没问题。某种意义讲,文言才是真正的万世一系,让你能和任何时代的祖先都能沟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5
说话当然不用文言的,因为说话用的是口语,写文章才用书面语。《说郛》卷七轩渠录记载,有营妇,其夫出戍,其子名窟赖儿,妇托一秀才写书寄夫云 『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赖儿自爷去后,直是憎,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底误事。』那秀才无从捉笔,退他数十钱。这个宋朝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差别很大。就算是现在,你写作文,写诗歌和口头表述方式也还是有较大差别。宋代兴起的话本,也促进了口语和书面语的融合,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浅近文言,白话小说。
第2个回答  2018-11-15
不是,古人是文白分开的。主要原因是,口语和书面语是会变的,而且变动的速度不一样。口语变得快,书面语变得慢,随着时间流逝,口语面目全非了,书面语还没跟上来,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会越来越大,古代留下来的文献也会越来越难懂。所以先秦写的《诗经》等经典,西汉学者注解一遍,东汉学者重新注解一遍,唐代注解一遍原文还要注解一下原文的注解,是的唐代人已经连汉人的注解都看不懂了。于是有了《xx注》《xx疏》《xx注疏》这种玩意儿……有人推测,越到上古,口语和书面语差距越小,越往后,文白差距越大。直到白话文运动之前,汉语都是文白脱节的。古时用市井白话写的传奇、小说和士子们用文言写的文章就很不一样。
第3个回答  2018-11-15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古人说话肯定不用文言文。首先古代人不会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但是古人必须各地方的交流,所以用文言文正是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太大,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方言。比如北方人听粤语就是天书,南方人听东北话也不一定能明白。如此这般就必须催生出一种全国各族人民都能看的懂的文体----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代跨地域的一种交流文字。通俗的说来文言文就是我们现在社会的普通话!
第4个回答  2018-11-15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一直以来都是两个系统,不过这两个系统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互相影响的。文言文的出现,一方面脱胎于当时通行的官方语言(即雅言、官话),一方面由受记录载体(帛、简、纸张)和誊录方式(刀刻、手抄、印刷)的制约。文言文既脱胎于口头语言,必然会继承口头语言中某些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和逻辑,例如主谓宾这种基本的句法成分,但在此之外,为了达到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效果,文言文自身又会形成某些特殊的语法逻辑和规则以适应实际使用的需要,例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生存、使用场景的不同导致古文言和古白话犹如花开并蒂,各有可观。因此,放在古代,就算是读书识字的文化人(譬如童生、秀才),也不会把文言文整天挂在嘴边。你看孔乙己,他一说起之乎者也,咸亨酒店内外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虽然与他本人的酸腐滑稽脱不开关系,但我们也能从中一窥豹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