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CI战略的第一部分:关于CI战略

如题所述

在古代,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集团――种族或部落,总是以某种原始的象征符号作为自己的标识,这就是最原始的CI形态。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国徽、国旗、法律、法规制度等作为自己的精神象征和身份标识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完整成熟的CI体系。因此,可以说CI概念的最早起源是在人类的政治、文化活动中。
企业运用CI战略,可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AEG电器公司和意大利的奥利维蒂(Olivetti)公司堪称应用CI的先驱,前者在其生产的电器系列产品上,首次采用了彼德·贝汉斯(Peter Berhens)所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主要是商标),形成了视觉上的独特统一性;奥利维蒂公司则注重了商品与售货空间的新颖设计,以及公司标识的设计,这均被认为是首开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的先河。由此可以看出,CI战略的雏形起源于企业的商标设计。 CI战略是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从字面上看,Corporate 是“企业”、 “社团”、“组织”的意思,Identity具有“身份”、“个性”、“统一性”等多种涵义。因此,一般将CI战略译为“企业形象的统一”、“企业识别”或“企业形象识别”。
CI战略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如果将企业人格化,则可把CI战略的三个子系统形象地比喻为企业的“思想”、“行为”和“外表”。
1、理念识别(MI)
企业精神、价值观、使命感、活动的基本方针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理念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成长发展的智慧结晶,因此MI是CI战略的核心和灵魂。
2、行为识别(BI)
在企业理念指导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方面的行为态势,它涉及企业对内对外的两层面。
3、视觉识别(VI)
视觉识别是CI战略中最直观、最外显的部分。VI是对企业的一切可视要素进行系统、标准化的设计,再通过特定的传播媒介,以最快的速度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从而使社会公众能够识别企业形象。VI由基础系统设计、应用系统设计和辅助系统设计三个部分构成。 1、美国视觉型CI
20世纪40年代,从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全面整理和修正原有设计、设计专用的公司标识和标准字起,CI已在世界正式诞生;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将威廉·哥顿设计的标识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介,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56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全面应用CI战略,总裁小托马斯·沃特森说:“人有人格,还有各自的世界观,并且因为教育和嗜好形成独自的行为模式,体现着每个人的个性,如果以同样的思维来衡量公司,那么公司是否应该有统一的‘人格’呢?”;1961年,明尼苏达开采与制造公司将其商标和企业标识改为“3M公司”(1978年又改为“3M”);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导入CI战略,帮助其市场占有率提高了18%;濒临破产的东方航空公司也因CI战略的导入奇迹般地起死回生;1970年,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也聘请著名设计家R·罗维重新设计公司商标和标识,形成了使用至今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备受消费者青睐的“红飘带”商标。
“美式CI战略”具有鲜明、突出的“视觉设计”特征,即主要是以企业形象的视觉要素作为沟通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工具。在具体操作上,是根据企业已有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经营战略等展开创意,对企业形象的一切可视要素,如企业标识、标准字、标准色、包装、广告、服装、车辆、建筑物等进行高度严谨、标准化的系统设计,以达到强化企业形象的目的。这种“美式CI战略”的运作思维与美国的汽车文化、移民文化、地域辽阔等人文、自然背景密切相关。
2、日本文化型CI
20世纪60至70年代,CI战略传入日本。60年代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空前成功,使日本迅速走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70年代后,日本经济一片繁荣, CI战略在日本得以迅速传播和普及。1971年,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借合并之机率先导入CI战略,紧接着马自达汽车公司(Mazda)、积水化学工业公司、菱备公司以及后来的伊势丹百货(ISETAN)、小岩井乳业公司、白鹤酒业公司、美能达(MINOLTA)公司、美津浓(MIZENO)公司、华歌尔(WACOAL)公司等等相继导入CI战略。70年代日本的CI战略受到“美式CI战略”的影响,实施的重点均放在企业形象视觉要素的设计上。
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CI战略进入了深入发展和创新阶段。一方面,CI战略迅速普及,仅1985年导入CI战略的企业多达129家,许多企业都把导入CI战略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界、设计界、公关界在借鉴学习“美式CI战略”的基础上逐渐走出了单纯模仿、照搬的模式,他们在“美式CI战略”的基础上加进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的内容,并且形成了以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为核心的CI战略模式。在具体操作上,不仅承袭了“美式CI战略”严谨的视觉设计思维,同时还把企业导入CI战略作为一场重新认识、整理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活动,并在CI中加入了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内容,大大丰富了CI战略的内涵,使CI战略发展到新的高度。
3、中国拿来型CI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意识的强化,企业开始重视标识设计,最早的当属1980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12家中资银行推行电脑化联营,开始了设计行标的工作。
1988年,广东太阳神集团的前身广东东莞员岗保健饮料厂导入CI战略,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使一个从80年代初就投放市场而始终默默无闻的“万事达”牌生物保健口服液,一跃成为保健饮品中的热销品,而企业本身也从一个规模很小的股份制乡镇企业脱胎换骨,成为声名卓著的大型企业集团。产值从1988年的520万元,1990年增至4000多万元,1991年迅速升至8亿元,1993年竟神话般地超过10亿元。CI战略的应用使太阳神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90年代后,CI战略得以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如娃哈哈集团、春兰集团、海尔集团、上海石化、仪征化纤、北京蓝岛大厦等等,一大批企业相继导入CI战略。抢先导入CI战略的企业的示范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投巨资导入CI战略的行列中。
但从中国CI的发展轨迹看,基本属于拿来型CI。尽管国内有专门从事CI设计甚至研究的专业机构,尽管他们也尝试探索中国型CI,但终因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和自身人力财力的局限,不得不浅尝辄止,不能深究,因此难成正果。中国拿来型CI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界认识肤浅,拿VI当CI,典型的“买椟还珠”,设计界也投其所好,舍本求末,只学VI不谙CI,甚至管CI策划叫CI设计,导致中国真正的CI专家寥若晨星,CI人才青黄不接;二是中国市场经济也处在拿来阶段,西方的管理理论常常消化不良,不能洋为中用,中国设计师为了赚钱没有时间深究CI理论,更不能将祖国的传统文化融入CI方案中,因此画虎类犬,无法最终形成中国型CI战略。
4、第三个CI大国
中国大CI战略专家、中国CI网创始人陈玟龙认为,由于中国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国情,培育了不同于美国和日本的红色国民素质和亚商业文化,改革开放颠覆了这种素质和文化,同时又使中国成为了世界新的超级经济体,在这个以人口大国和亚商业文化为背景形成的超级经济体中,必然衍生新的CI形态,这种形态将是对原有CI的颠覆,并相继成为美国、日本后的第三个CI大国。 1、改善企业素质
如果企业出现形象模糊,易被误解、误认,企业名称与企业现状不符,商品与商标形象不符,知名度太低,形象的竞争力及认知程度上处于不利态势,企业内部素质差,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某些特定商品形象成为其他商品的障碍,CI就能派上大用场。CI提供了检讨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和方法,帮助企业改变生存状态,甚至帮助解决企业发展的出路,突破经营瓶颈,为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
2、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不仅包括产品、商标、厂房设备等外在的有形因素,而且也包括信誉、风格、价值观、经营哲学、行为规范等无形因素。CI是对以经营理念为核心的所有形象要素的整合,以形成一个全面统一、独特的企业形象,它将企业的各种特性、要素化作一个简单的视觉符号――标志、标准字体,化作一种统一的色彩,化作一句口号,一种行为模式,再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使人们在异彩缤纷的世界一眼便能认出这个企业。
3、增强内部凝聚力
CI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对员工价值观和行为观的造就与规范,使员工超脱低层次的狭隘眼光,动员其为共同的目标结成利益一致的共同体,自觉调节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员工的归属意识、群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其二,标准化、规范化的视觉设计能给人耳目一新、朝气蓬勃的感觉,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印象深刻的目的,同时激励员工士气,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1加1大于2的集体效应。
4、创造消费信心
现代社会中,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他们用手中的钞票作选票,支持符合其愿望的企业,消费信心是他们投票的导向,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投票的依据。CI创造统一、独特的企业形象,像是企业发给顾客的信用卡,使顾客放心大胆地采取购买行为。
5、创造经营环境
良好的企业形象,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汇聚,保持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卓越的CI战略,吸引着优秀人才的加盟,并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吸引着银行的贷款、股东的投资、政府的支持、保险公司的担保等等,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可口可乐公司曾这样宣称:如果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公司化为灰烬,我们仍可以凭借可口可乐的声誉重建可口可乐帝国。这不能不说是可口可乐卓越的CI战略的成功。 尽管美、日两个CI大国通过导入CIS实现了企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中国特有的人文环境和CI自身的缺陷却阻碍了它在中国的发展。
1、重内轻外的局限
CI战略对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偏重于对主体的全面设计,在具体操作上侧重于理性的、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而对企业与环境即公众关系因素等关心较少,从而在赢得公众的信任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不能独善自身的局限
CI战略所涉及到的各项管理活动,主要强调公众识别和企业自身行为的统和,因此在各项管理活动的深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理念识别(MI)和行为识别(BI)的应用,也主要表现为检讨、整理、提炼和修正。所以,CI战略不可能代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公共关系工作,它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补充作用。
3、功能递减的局限
CI战略的功能具有“功能递减”效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随着CI战略的普遍应用,企业由导入CI战略而获得的“差异性”优势正逐渐褪减,越是后期导入CI战略的企业,其CI效益越会大大逊于抢先的企业。因此,由导入CI战略获取的“优势”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仅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基本条件。
4、坐享其成的局限
导入CI战略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它要求企业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产品定型并拥有一定的市场保有量,具备较为扎实的管理基础,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等。这些条件使中小企业全面应用CI战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5、专业门槛较高的局限
实施CI战略需要多学科人才配合作战,需要专家的全程参与,企业难以储备这样多的人才。CI的策划、设计、导入、实施需要专业机构和专门人才,它需要营销学、管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政治学、舆论学、传播学、广告学、新闻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的集合,并且需要较强的判断决策能力和较高的政策水平,这一人才群还必须对企业所处的行业、产品、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情况都相当熟悉。这在初涉市场经济的中国和目前的中国策划、设计界,无疑是一个难题。
6、“专业向钱看”国情的局限
CI理论最初是由中国设计界引入,设计师能胜任的实际上是CI中的VI部分,就算他们对MI和BI部分有兴趣,也还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学习和探索,何况诸多专业机构及VI设计师为了赚快钱,没有兴趣做CI学问,因此导致MI、BI与VI脱离的现象,使中国CI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7、不能与时俱进的局限
纵观CI战略在中国的实践,再结合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完善和成熟的国情实际,我们不难发现,CI的理念(MI)、行为(BI)、视觉(VI)三个子系统只能在企业运营层面上使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因长期重实干不重管理、重短期利益不重长远规划造成的战略营养不良和战术发育不良等迫切问题,无法彻底改变中国企业因“头脑简单”不得不做“世界加工厂”的生存现状。 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为了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材做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并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买了一个,他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的宝物,但他不知其宝贵,便拿出来还给了珠宝商,只带走了盒子。
这个十分熟悉的“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恰到好处地讽刺了中国CI的买家(企业等组织)舍弃了CI中的宝贝(MI),只看上外表华丽的盒子(VI)。这就是中国CI的现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