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80后当干部

如何看待80后当干部 调查报告

客观冷静地看待“80后”干部现象

近来,“80后”干部现象似乎正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先是1980年出生的张辉被任命为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之后,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务员!”此后,19岁的大二女学生白一彤高票当选陕西清涧县高杰村委会主任,29岁的周森锋当选湖北宜城市“最年轻市长”,25岁的孙靓靓出任共青团江苏泰州市委副书记,以及云南昆明市30名“80后”挂职副县级领导等新闻陆续引爆网络。有人追问他们的出身背景,有人追问选拔过程,甚至翻出了周森锋大学时期的论文。在干部年轻化提倡多年后的今天,一批年轻干部的产生,何以引发如此的轰动?
误解往往是来自于对现实的不了解。如果真正到基层去考察,你会发现,“80后”干部其实大有人在,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而且很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部门的工作骨干。二十几岁到三十出头这一年龄段,正是处级领导干部涌现的一个重要时段。再说得远一点,新中国成立之初,20多岁当上部级干部的都有。而上述这些新闻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个人猜测,应该是网友们被“市长”、“团市委副书记”这样一些帽子给弄懵了。
实际上,中国的“80后”一代成批量地进入干部建设梯队,成为干部结构中引人瞩目的亮点,是中央长期以来倡导干部队伍年轻化和新的历史时期干部年龄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今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就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进行部署。2月,党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首次制定针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规划。与此同时,《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也在紧锣密鼓地向各方征求意见。3月底召开的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座谈会提出,要进一步克服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各种障碍,改革创新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对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在实践锻炼的培养方针,坚持重视基层的干部导向,坚持重在培养的工作思路,坚持从严要求的管理原则。对破格提拔的年轻干部,选拔标准要更高,公示范围要更广,审核把关要更严。在一些省市,数量众多的“80后”出任县处级领导职务。从中央到地方的“5678”年龄梯次正在形成。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从好的方面讲,相对于“60后、70后”的干部来说,“80后”一代的思维更活跃,思想更解放,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且,“8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从一开始就迎来了国际化、全球化,对于外部世界、对网络的了解和熟稔,都远远超过前辈人。“80后”一代走上干部队伍的前台,促进了新老干部的交替,为干部队伍补充了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和新思维、新眼光的新鲜血液,符合党的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需要,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从“家门”到“校门”,毕业以后就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80后”确实存在缺少挫折经历,缺少生活历练,做事毛糙,眼高手低的问题。对于社会的体验、民生的体察,还有待时间和实践去充实。但是,未来终归是属于年轻人的。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给年轻人多一些历练的机会,有什么不好呢?若能如此,这也是我们干部生态的一大进步。
归根结底,社会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越来越年轻的干部?第一,应该是常态的眼光。我们的网民对现在的干部生态,还是要多作了解。第二,宽容的眼光。一代更比一代强,风物长宜放眼量。第三,鼓励的眼光。中国的希望也好,未来也好,还是在年轻人身上。当然,还要有一个督察眼光。形成民意督察的氛围,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和谐、反腐败的干部生态环境。对于组织部门而言,脑子里要紧绷一根弦:选拔年轻干部很正常,但要切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1
我觉得背景的影响 更大一些
第2个回答  2010-03-01
如果真的是有能力那也无可厚非。不过要是凭借裙带关系上位的话那就有问题了。干部的选拔机制不完善,人们不知道这些80后是凭什么上去的,不透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