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叶的功效与作用

如题所述


苦竹叶
【异名】
伞柄竹(《中国树木分类学补编》)。
【基原】
为禾本科苦竹属植物苦竹的嫩叶。
【原植物】
苦竹叶
苦竹pleiblasiusamarus(keng)kengl(arundinariaamarakeng)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救生或丛生,圆筒形,竽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珥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草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箨耳很小;箨舌截平;箨叶细蚝披针形;叶鞘无毛,有横膊;叶舌质坚硬,截乎,长0.5~2mm;叶片披针形,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花枝基部有苞片,花序分枝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渡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cm,绿色或姨紫色;顿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披针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租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l,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茎竿经火烤后流出的渡汁(苦竹沥)与茎竿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苦竹茹)、撤茎(苦竹根)、嫩苗(苦竹笋)、枯死的幼竹茎秆(仙人枝)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
6~10月采摘,鲜用或晒干。
【药材】
苦竹叶foliumpleiobbst.amari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cm,宽10~15mm。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mm,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粗糙有毛,主脉较粗,两侧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绑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
【药性】
苦,寒。归心、肝经。
1.《日华子》:味苦、冷、无毒。
2.《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寒。
【功用主治】
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治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疮,目痛,失音,烫伤。
1.《别录》:疔口疮,且痛,明目,利九窍。
2.《日华子》: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3.《纲目》:杀虫。
4.《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5.《全国中草药汇编》:解渴利尿。主治口渴,尿少色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选方】
1.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浓煮苦竹叶服之。(《补缺肘后方》)
2.治小儿头疮,耳上生疮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又以鸡于白敷之亦妙。(《子母秘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