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隋朝之后的历史十分简明清晰:
一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前,始终叫歙州。
到宋徽宗宣和三年,平定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之后,除了在元末时期,短时间里曾改称为兴安府(1357年—1367年)外,此地一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时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其所辖的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
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而徽州还是1667年-康熙六年的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的“徽”字来源,当时把江南省分拆成左右,其中“江南左”单独命名时,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合并称为安徽省)

但是若从隋朝往前溯源来看,此地地名沿革就比较复杂了:
春秋时,本地区在当时吴、越、楚三国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开始设立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至此才有固定正式称谓。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
汉代以来,黟、歙二县先后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新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把歙、黟二县划入。又经历了西汉、王莽篡位、东汉,歙、黟二县基本都在丹阳郡范围内。
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县(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县(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从属扬州。其中休阳县在三国东吴永安元年(258年)因避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所属六县里的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是六县。
晋朝灭亡进入南北朝的南朝宋,在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把黎阳县并入了海宁县,新安郡从六县缩小为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到了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分拆歙县的华阳镇,单独置为良安县(一作梁安县),新安郡变成了七个领县,但不久,又废良安县,回复为六县。
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入海宁的黎阳县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新建为新宁郡(即今本区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
但是上述新规划仅持续了九年。梁灭亡,陈到了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等于又回到了过去的新安郡范畴,隶属东扬州。
最后就是隋朝统一,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直接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从此歙州范围(即后来的徽州)基本固定下来,之后的几百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