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杰出人物事迹有哪些?

如题所述

保护环境的杰出人物事迹有:

1、李云婷

李云婷说,北京市这些年的空气污染治理已经逐渐转向了精细化的方向,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做过很多尝试。她介绍了北京市开展的、基于小型传感器高密度监测网络的整个实践过程。

李云婷介绍,从2014年开始,她们开始接触小型传感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5年,监测人员就决定将高密度监测网络正式纳入到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体系中来。

李云婷介绍,“高密度监测网络在后来的工作中,成为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主要技术担当。这套高密度监测网络帮助实现了从市一级到区一级再到街道(乡镇)一级的三级空气质量点位部署。”

以往监测人员在北京市各区设立1-2个标准监测站,全市总数是二三十个左右。运用高密度监测网络以后,李云婷和同事们部署了1000多个小型传感器。

对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实现了全覆盖。这时,监测网络提供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可以精确到公里级别。

借助高密度监测网络提供的海量数据,监测人员把这些数据跟气象、地理信息、污染源、社会大数据等相结合,建立了一套从污染结果追溯到污染成因的溯源体系。

通过这个体系能够精准识别出北京本地排放的高值区,把它们暴露出来,为精准执法、靶向治污提供了很直接的依据。

2、张昊龙

工作中,张昊龙从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可以说随时都在待命。不管是不是节假日、是不是双休日,天气不好了,他就得去备战。

日子久了,两个孩子也习惯了他的“神出鬼没”。张昊龙说,现在他五岁的小儿子,看到外面天不好的,都能非常随意地说一句“爸爸今天又回不来了”。

张昊龙自述自己“比较轴”。他说,自己从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有没有效果,重污染天气消减没消减,政策制定的科学不科学是一方面。

措施落实没落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是否落实了,哪里没有落实,坐在办公室里是解决不了的。他常常在企业一耗就是十来个小时,不把这个问题耗出来不罢休。

张昊龙回忆说:“有一次,我们要找出储油库的相关问题,要在每天最热的时候去爬储罐,10天爬了70多个储罐,最后确实把问题都找全了,也为我们下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方法。我想,正是因为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环保老兵”刘相梅

从事环境事故调查20年,面向污染逆行出征。

刘相梅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她是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二级巡视员、应急准备处处长,长期从事环境应急和执法工作。

工作20年来,刘相梅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淇河污染事件、义马爆炸事故,连续100多天的新冠肺炎疫情调度协调她都坚守在现场。

2020年大年三十,凌晨4点多,刘相梅接到了来自值班同事的电话,同事说有一个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急件需要处理。

随后刘相梅便和同事急忙赶到办公室来办理文件,开始组建全国疫情防控调度联络群,连续工作了好几个小时,甚至错过了与家人的团圆饭。这样的忙碌一直持续了100多天。

工作20年来,刘相梅也切身见证了生态文明从认识到实践的深刻变化——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老百姓更幸福了。她为自己能成为环保人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这些成就背后是很多环保人面向污染的逆行出征,为的就是给大家留下绿水青山。”

4、大凉山环境执法者伍华

从不惧污染企业威逼利诱。

伍华是四川省凉山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党支部书记,也是CCTV2017年评选的年度法治人物。

在见面会上,伍华谈到了从事环保工作的“初心时刻”。他说,他最先想到的既不是日常工作中经历急难险重的感人时刻,也不是职业生涯中接受鲜花掌声的时刻,而是自己第一次走进位于家乡的牦牛坪稀土矿区那个发人深省的时刻。

5、姚伟平

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强劲的东风,姚伟平带领团队在“数字环保”改革上大胆探索,先后完成了全国、浙江省多个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

姚伟平介绍,2018年以来,桐乡开始探索如何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环境的监管效率,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全省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的改革县建成了“数字环保”系统,形成了环境监管非现场执法“云模式”。

通过62项考核指标,有效压实了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三个必须”主体责任。

姚伟平称,通过镇街道“五色风险图”评价体系,有效压实了各镇街道问题发现、红线管控、绿色发展指标等主体责任。通过企业“五色生态码”评价体系,压实企业问题整改、及时报告、持证守法的主体责任。

通过智慧预警和报警以及数字执法、线上服务等功能,突出和强化监管执法与服务并重的工作理念。

在台风期间,“数字环保”系统可以及时调阅所有涉污企业的数据监控,进行数据分析、隐患排查、问题研判,及时发出有效信息和预警信息给涉污企业,确保环境安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