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中国发生什么大事件?

李世民在位时发生了哪些大事

唐朝重要的历史大事件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blob.png

  中文名称:唐朝
  英文名称:Tang Dynasty
  简称:唐
  所属洲:亚洲
  首都:长安、洛阳
  主要城市:扬州,成都,洛阳,泉州等
  货币:开元通宝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李渊,李世民,李隆基等
  人口数量:8000-9000万(755年)
  主要民族:汉族、突厥、回纥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公元669年)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科举制
  监察机构:御史台
  文化形式:唐诗,壁画,雕塑等
  唐朝皇帝
  德明皇帝皋陶
  先天太上皇李敬
  圣祖玄元皇帝李耳
  兴圣皇帝李暠
  献祖宣皇帝李熙
  懿祖光皇帝李天锡
  太祖景皇帝李虎
  世祖元皇帝李昞
  高祖太武皇帝(神尧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
  太宗文皇帝(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帝(天皇大圣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义宗孝敬皇帝李弘
  中宗孝和皇帝(孝和大圣皇帝、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睿宗大圣真皇帝(玄真大圣皇帝、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殇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让皇帝李宪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靖德太子(奉天皇帝)李琮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
  承天皇帝李倓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李湛
  绛王李悟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
  襄王李熅
  昭宗(襄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恭灵庄闵孝皇帝)李晔
  德王李裕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哀皇帝(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
  事件
  一、初唐
  晋阳兵变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太原郡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617年(大业十三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
  中文名:晋阳起兵(太原起兵)
  时间:617年(大业十三年)
  人物:李渊、李世民
  影响:为建立唐朝奠定基础
  唐朝统一战争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然而隋朝灭亡之后,称王称帝者数不胜数,相互之间争战不休,天下面临再一次大分裂危机。最终唐朝得以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唐朝在公元624年基本统一中原,公元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了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名称:唐朝统一战争
  地点:中国全国
  时间:618年-628年
  参战方:唐、周围各地割据政权
  结果:唐朝统一中国
  主要指挥官:李渊、李世民、李元吉、秦叔宝
  主要战役:浅水原之战(公元618年) 、柏壁之战(公元619年) 、洛阳、虎牢之战(公元620年) 、虎牢之战(公元621年) 、唐平萧铣之战(公元621年) 、洺水之战(公元622年) 、下博之战(公元622年) 、唐灭刘黑闼之战(公元622年) 、唐灭辅公祏之战(公元623年)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全部被赐死。
  中文名:玄武门之变
  时间:626年7月2日
  地点:长安城
  参与人物:李世民、尉迟恭;李建成、李元吉
  结果:李世民获胜
  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即位,颉利可汗趁机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遂与之杀白马立盟约,领兵而退。这就是“渭水之盟”。
  中文名:渭水之盟(渭水之辱)
  时间:626年
  地点: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参与人物:李世民、颉利可汗
  结果:签署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
  唐突厥战争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1)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39年)、阴山之战(64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徵收谷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後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後,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徵收银钱为主。
  羁縻政策
  二、盛唐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4
  唐突厥战争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1)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39年)、阴山之战(64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徵收谷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後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後,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徵收银钱为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04
首先,他恢复了“均田制”,18岁以上的男子分田百亩,其中80亩为“口分田”、20亩为“永业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国家赋税的收入,并多少限制了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均田制”为唐朝前期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唐太宗推行了“府兵制”。府兵即卫士,由政府从民户中点集,21岁应征,60岁免役。卫士平时务农,农闲的时候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服役时要自备兵器资粮,分批轮流守护京城或边境。一旦有战争爆发,兵士们回兵府,由朝廷下令征集,交给大将统率。待战争结束以后,大将回朝廷,兵士回兵府。这种从农民中征招,兵源比较有保证的兵制叫做“寓兵于农”。这种做法既把部分军需品转嫁到农民身上,减轻了国家的军费负担,同时,由于兵将不能长期相守,避免了有野心的将帅拥兵割据。
除此以外,唐太宗还注意减轻赋税和徭役,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大兴土木。
第3个回答  2022-07-25
起来有酸香气。其制作方法是,把上好的玉米磨成碴子,用凉水浸泡20天左右,的线,一端与球门线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