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中医面诊的秘密,这5种颜色对应的疾病,你符合哪些?

如题所述

关注女性,将巩固美丽守住容颜当作送给女性的礼物,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开展了中医技法——筋膜能量驻颜术的研发和培训。


筋膜能量驻颜术是利用传统手法通过中医经络穴位作用到筋膜利用能量信息的传导激发身体自身修复功能,达到延缓衰老、维持青春的目的。结合了中医经络、整脊手法、筋膜理论和中医外治法。


其作用部位主要为头面部和腰背部。根据全息理论及中医理论,面为气血汇聚之处,五脏六腑功能的外显。


什么是面诊?



《黄帝内经》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起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



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有相应表现。内脏功能的健康与否多能在面部表现出来。面部又是众多经络的汇聚之处。简单的说: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营养的输送和毒素的排泄都通过经络来完成。


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通过经络传导到面部反射区反射出来。头面为诸阳之会,诸阳经皆上达于面。督脉、膀胱经通行背部,为人体阳气最为聚集的区域。因此通过调理面部和腰背部,可以达到升发阳气,促进气血运行的功效,既能解决局部(面部)问题,又能通过人体全息理论和经络能量理论,达到调理脏腑的作用,标本兼治。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面诊,通过五行与脏腑的关系对面部反映出身体的状况做个初步诊断。相由心生,姣好的面容是健康的表现,也是青春的表现,更能给人带来好的运势。改善面相是迫切的需要!


面部与手、耳等类似,也是身体的缩影和全息。面部跟脏腑联系,划分出一些相应的区域。通过对整体和相关区域的表现,对身体健康做个相应的判断,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方法。


辨阴阳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诊断、治疗的基础。在面诊开始前需要了解何为阴阳。



《说文解字》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说文解字》曰:“阳,高明也。”

《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应用到中医当中,中医的寒热、虚实、表里均是阴阳的表现。


    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寒证、虚证、里证均属于阴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热证、实症、表证,均属于阳证。


望气色


望气:主要是观察面部皮肤的光泽情况。皮肤的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可提供脏器的生理或病理信息。望气可以对疾病的轻重,预后好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皮肤明亮润泽为“有气”,晦暗枯燥为“无气”。


望色:是指通过面部的颜色及其变化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望色诊病以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基础,分析五脏六腑健康状况。


五色主病



白色:白色五行属金,为肺色,主虚、主寒、主失血症、炎症、贫血和疼痛。白为气色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导致气色不足,脏腑的相应区域则呈白色。


黄色:黄色五行属土,为脾色,主虚、主湿、主久病。黄为脾虚温蕴之征象,也常提示肝胆病或慢性病。俗话说:天黄有雨,人黄有病。说明黄色是较为常见的病色。除脾胃有疾出现的黄色外,肝胆病也可导致,如阻塞性黄疸等,也多与脾胃相关。


赤色:赤色五行属火,为心色,主热症。热盛而脉络充盈则呈红赤。红色为血色,是健康色,但是红色应为有光泽的且隐晦的红色,如果红色过显或外露,则为心阳虚衰,阳气外泻的表现,或是虚火。


青色:青色五行属木,为肝色,主寒、主痛、主淤血、主惊风。青为寒凝气滞、经脉淤阻的气色,气滞血淤或疼痛,都可在面部相应部位出现青色,甚至是青紫色。面部出现青色,多为肝脏气血瘀滞,解毒功能下降的表现。


黑色:黑色五行属水,为肾色,主肾虚、淤血。黑为肾阳虚衰阴寒水盛的病变。多为肾上腺功能下降,肾上腺压力较大,肾阳耗损较厉害。


辩证



将五色与面部相应部位结合,并分辨阴阳属性,以定性。如在脾胃区(鼻头)发红,则说明胃热过盛,会出现易饥饿、口臭、便秘等胃热过盛的表现,治疗时以泻法、清法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