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傲慢与偏见?

如题所述

本以为傲慢与偏见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它就在身边,无处不在。人是群居动物,傲慢和偏见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完全抹除。古往今来,或许只有少数几个圣人可以做到悲悯天下苍生,心无傲慢和偏见。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心灯》,讲的就是佛教相关的修行。经历了多年的修行和禅悟才能有所体悟。那么在这世俗红尘中的人,就很难有什么感悟了吧!

我一直都幻想生活在理想的国度,没有傲慢和偏见。我也一直在做梦,并且不愿意醒来,不愿意去认清这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就这样跌跌撞撞的碰的头破血流,疼痛深入骨髓后,才幡然醒悟。既然无法幻想下去,还是就此醒来,接受这世界。
有句话叫做小孩子才讲对与错,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是非曲直要看你怎样去衡量,尺度不同,结果自然也不会一样。人的主观判断都会带有傲慢和偏见,哪怕你当时没有意识到,事后想想也肯定是如此。正如我一样,我本以为保持公正的心态做出了公平的判断,实际上却仍然有一些环境的因素影响到了我的判断。比如,我主观的认为在家操持家务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其实不然!又好比我认为一份工作做起来很容易,当我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比想象中要难很多。

面对傲慢和偏见,我们该怎么面对呢?第一,放平心态。既然避免不了,就去接受它。第二,提升自己的层次。努力让自己突破层次,更高、更强。第三,从自己做起,减少傲慢和偏见。唯有改变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3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

而为验证这条真理,简·奥斯汀特地让小说中的人物,在貌似轻松的舞会、串门会客,又或者是家宴聊天中陆续登场。

这是简·奥斯汀为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构筑的场景。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文学家之一。

美国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这样评价奥斯汀:

英国文学史上趣味的翻新,影响力几乎所有作家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奥斯丁经久不衰。

《傲慢与偏见》作为奥斯汀的代表作,以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因傲慢与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生动描绘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社会的众生相。毛姆将它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傲慢与偏见》

在奥斯汀的细致刻画中,班纳特一家人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无为的班纳特先生,迫切希望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的班纳特夫人,大姐简,二姐伊丽莎白和小女儿丽迪亚等。

奥斯汀作品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女性人物的勾勒,尤其是女性人物的差异性描写。这种差异可以归结到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中。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按照“快乐原则”活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自我代表理性,按照“现实原则”活动,根据客观环境调整自我,满足本能要求;超我则代表社会道德准则,按照“至善原则”活动。

显然《傲慢与偏见》中三姐妹的人格,恰恰符合这三重人格。感情至上,凭激情享受生活的丽迪亚是本我的充分展现;审时度势、理性抗争的伊丽莎白是自我的代表;处处为人着想的“完美女性”简,则是超我的集中体现者。

本文将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角度,解读奥斯汀笔下的女性形象,探寻隐藏在作品之外的奥斯汀人格,透视19世纪的英国女性世界。

班纳特五姐妹

1、丽迪亚的本我实现:坚持“快乐原则”,实现本能和心理的即时满足
丽迪亚是书中着墨不多却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形象。

她是班纳特家中最小的女儿,在母亲的宠爱中长大,喜欢幻想,渴望爱情,是典型的“无知”少女。她确信“快乐是女人生活中的大事”。

而军官威克姆则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花花公子,空有一副漂亮的皮囊,花言巧语,讨女士欢心,实则狡猾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

当丽迪亚遇上威克姆,刹那之间就燃起绚丽的爱情之火。

丽迪亚

丽迪亚的本我形象,体现在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