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刘萨诃(慧达)生活年代究竟是东晋还是西晋?需要有史料证明

刘萨诃,法名慧达,山西文成郡(今山西吉县)人,生于东晋穆帝升平四年(360)。
刘萨诃,俗姓刘,名叫窣和(其他经典均译为萨诃),释门僧人慧达。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留的胡人。
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并州离石(今山西离石)圣僧刘萨诃。
在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著名僧人刘萨诃(慧达)云游到此,发现了一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
刘萨诃生於东晋十六国至北魏年间,法号「慧达」(西元360――436年),从390年开始在江南的上海、苏洲、宁波三地巡礼。

不同史料记载很不一致。相差近200年,他究竟是何时代人?

附:“萨诃”这个名字在不同的记载中有多种写法,例如《冥祥记》作“萨荷”、“屑荷”,《高僧传》作“萨河”,《梁书》、《南史》作“萨何”,敦煌本《刘萨诃因缘记》作“萨诃”,《续高僧传》作“窣荷”等。仅《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一书就有“萨荷”、“萨何”、“萨诃”、“苏和”四种写法。溯其本源,应是稽胡语“蚕茧”(cocoon)的不同音译。

唐代道宣编著《续高僧传》上记述:释门僧人慧达,俗姓刘,名叫窣和(其他经典均译为萨诃)。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留的胡人。起先并不崇信事奉佛法,目不认字,为人凶顽,勇健力大,喜欢射猎,是梁城突击骑将,守于襄阳。父母和兄弟三人,并存世上,居家大富,豪侈乡间,横行霸道,蛮不讲理。后来因为在酒宴上酗酒过量,得病命终,亲自目睹了地狱的各种苦刑之后,又死而复生。关于他的异祥圣迹,在很多传记中都有记载。慧达复生后便出家学佛,住在文成郡〓(现在的慈州东南高平原)。他看到当地有一寺庙,庙中有佛像,每日礼敬,对寺院进行治理,并安民于寺中。他曾前往南方吴越之地进行游化弘法。就如以前的传记所载。直到元魏太武太延元年(435年),江南吴越之地云游弘化完毕后,他便开始做向西弘法的事。当他走到凉州番禾郡东北御望山时,便向山谷岩崖远远致礼,同行的人都不明白,就问慧达是何缘故。慧达便向同行人说:“此岩崖今后必定有佛像出现。如果佛像完好无缺,就会世乐时康,如果佛像有所短缺,就会世乱民苦。”

慧达西行,到达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石涧中死去了。其骨并碎,如葵花子大,可以穿在一起。现今在酒泉城西古寺中,塑像尚存。寺中有碑文说:“吾非大圣,游化为业,文不具矣。”

自此后八十七年,到了正光初年(约在520年),忽然天降大风暴雨,雷震山裂,御望山岩崖上挺出一尊石像,身高一丈八尺,形象端庄威严,只是没有佛头。当地官员和信佛居士选择好石块,命令工匠雕塑一个佛头。佛头安装在佛身上,不久就掉了下来,因此人们只好听任佛像无头。此时,北魏朝廷政道衰颓,世乱民苦。慧达的预言实在灵验。

到了北周元年(557年),凉州城东七里涧,忽然有神光出现,昼夜通明。看到的人觉得很奇异,就前往看看究竟,却是一个佛像头,人们擎执于山谷,安装到岩崖佛像身上,佛头和佛身宛然符合,原如一身。仪容雕缺四十余年,身首异地二百余里,相好完备。太平之年,从此开始。保定元年(557年)此地建成寺院,名叫瑞像寺。寺里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相续不断,但无法测定,钟声从何而来。

建德初年(572年),佛像的头多次掉落,大冢〓和齐王亲自前往观看,命令人们重新安装。但白天安装好,夜间掉落如故。安装数十次都是这样。又更换为其他东西做成佛头,安在佛身,仍旧掉落。后来,周武帝毁灭佛法、焚毁寺院仅有四年,被邻国灭亡。有识之人,明察此事,方知事有先鉴。虽然寺院遭到焚毁废除,但岩崖佛像仍然挺立。

隋文帝开皇初年(581年),大弘佛法,抄经造像。又重新维修装饰此身尊像,修建更大的寺院。大业五年(605年),隋炀帝杨广亲自前来河西,礼敬此身佛像,并给此寺院施舍重金,重新扩大增建,使寺院更加繁荣壮丽,特此改变原寺旧额,重新题名为“感通寺”。因为这个缘故,又命画师工匠对这尊佛像模写传形。其身形不可测量,约高一丈八尺,刚测下尺度,最终总是变异,致使人们对佛崇信,寺院日渐增新。

我〓因贞观初年(627年)历游关外,所以拜访了慧达的本庙,他的图像端庄严肃,每日都有很多人敬拜。自石、隰、慈、丹、延、缓、威、岚等州,都图写他的画像,在当地供养。号名刘师佛。[注释]

①文成郡:古县名。汉代设置,属辽西郡,东汉时废。在现今河北卢龙县。

②大冢〓:周代官名,六卿之首。后世把吏部尚书亦称作大冢〓。

③此处“我”,指《续高僧传》的编著者唐代高僧道宣。他曾亲自拜访慧达本庙和图像。[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大唐西明寺高僧道宣编撰《续高僧传》卷25《慧达传》节录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50册,第644页。

二、有关刘萨诃的事迹还见如下资料:

(1)梁·释慧皎编撰《高僧传》卷13神僧部中《慧达传》。但无刘萨诃预言番和郡御望山谷出佛像的事迹。见《大正藏》第50册,第409页。

(2)明成祖朱棣编撰《神僧传》卷3《慧达传》。内容比《续高僧传》简略。见《大正藏》第50册,第965页。

(3)《法苑珠林》卷103《感应缘》中引录《冥祥记·晋沙门慧达》,对刘萨诃因酗酒暴死,魂游地狱众苦的景情描述十分详细。但无刘萨诃西行河西,在凉州番和郡预言御望山谷出佛像之事。

(4)《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见《大正藏》第52册,第404页。

(5)《广弘明记》卷15《佛德篇·瑞像佛集》中录《凉州番禾县瑞石像》。见《大正藏》第52册,第202页。

(6)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遗书文献《刘萨诃因缘记》。见伯希和劫经目录P3570、P3727,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7)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遗书文献《高僧传赞·刘萨诃》。见伯希和劫经目录P2680,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8)《道宣律师感通录》。见《大正藏》第52册,第437页。

(9)《佛祖统纪》卷36《法运通塞志》,见《大正藏》第49册,第338页。

(10)《释氏稽古略》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780页。

(11)《梁书·诸夷传·扶南国》。

三、有关刘萨诃故事的图像资料:

(1)莫高窟宋代第72窟西壁帐门北侧上角绘有刘萨诃独身画像。有明确榜题:“圣者刘萨诃和尚”。

(2)莫高窟宋代第72窟南壁通壁绘有《刘萨诃因缘经变》。此壁经变画以刘萨诃预言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出佛像为主,同时参考糅合了其他经典中有关刘萨诃事迹的情节。

(3)据敦煌研究院史苇湘先生考证:莫高窟唐代第203窟、第300窟、第323窟西壁佛龛山峦影塑中的依山佛像是“凉州瑞像”,即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所出佛像的模塑。

(4)据敦煌研究院史苇湘先生考证:莫高窟五代第98窟、第61窟西壁背屏后面所画的佛像是“凉州瑞像”,是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所出佛像的模写。佛像侧面所画的猎人射鹿和僧人训诲画面,是表现《刘萨诃因缘记》中的故事情节——刘萨诃杀生作恶,受其前世之师说法训诲而出家学道。以上两条,见史苇湘先生《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

(5)敦煌藏经洞发现绢画中,有残存半幅《刘萨诃与凉州瑞像变》。见斯坦因以劫得敦煌藏经洞遗画所编著的《千佛图录》第13图。

(6)敦煌藏经洞发现绣画中,有一幅精美完整的《凉州瑞像图》。见斯坦因以劫得敦煌藏经洞遗画所编著的《千佛图录》第34图。

(7)刘萨诃在甘肃河西、敦煌地区的圣迹传说很多。凉州番和郡即现今武威地区永昌县。永昌御望山圣容寺遗址尚存,依崖瑞像残身保存完好,佛头藏于永昌县博物馆。并在武威市医院原感通寺遗址发现了《凉州御山石像瑞像因缘记》残碑。碑文多半保存。见孙修身、党寿山著《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碑考释》,出处见下文。

四、研究刘萨诃的论著资料:

(1)史苇湘著《关于敦煌莫高窟内总录》第7节《佛教史迹画》。见《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第19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2)史苇湘著《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见《文物》杂志1983年第6期。

(3)孙修身著《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三)》,见《敦煌研究》1982年试刊第2期,第88页。

(4)孙修身、党寿山著《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考释》。

见《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102页。

(5)孙修身著《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见《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4卷第204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版。

(6)孙修身著《刘萨诃和尚事迹考》。见《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编,第27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7)孙修身著《从凡夫俗子到一代名僧的刘萨诃》。见《文史知识》杂志1988年第8期。

(8)饶宗颐著《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见《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336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霍熙亮著《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见《文物》杂志1993年第2期。

(10)卢秀文著《刘萨诃研究综述》。见《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11)陈祚龙著《刘萨诃研究》。见《敦煌资料考屑》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2)[英]·海伦韦尔著《刘萨诃在莫高窟》。

(13)[英]·罗·怀德·菲尔德著《高僧刘萨诃与敦煌壁画》。见《东方月刊》1987年第3期。

(14)[法]·魏普贤著《敦煌写本和石窟中的刘萨诃传说》。

(15)[法]·魏普贤著《刘萨诃和敦煌莫高窟》。以上两条见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第1版。

(16)杜斗城著《刘萨诃与凉州番禾御望山瑞像》。见《段文杰敦煌研究50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第1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8
唐代道宣编著《续高僧传》上记述:释门僧人慧达,俗姓刘,名叫窣和(其他经典均译为萨诃)。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留的胡人。起先并不崇信事奉佛法,目不认字,为人凶顽,勇健力大,喜欢射猎,是梁城突击骑将,守于襄阳。父母和兄弟三人,并存世上,居家大富,豪侈乡间,横行霸道,蛮不讲理。后来因为在酒宴上酗酒过量,得病命终,亲自目睹了地狱的各种苦刑之后,又死而复生。关于他的异祥圣迹,在很多传记中都有记载。慧达复生后便出家学佛,住在文成郡〓(现在的慈州东南高平原)。他看到当地有一寺庙,庙中有佛像,每日礼敬,对寺院进行治理,并安民于寺中。他曾前往南方吴越之地进行游化弘法。就如以前的传记所载。直到元魏太武太延元年(435年),江南吴越之地云游弘化完毕后,他便开始做向西弘法的事。当他走到凉州番禾郡东北御望山时,便向山谷岩崖远远致礼,同行的人都不明白,就问慧达是何缘故。慧达便向同行人说:“此岩崖今后必定有佛像出现。如果佛像完好无缺,就会世乐时康,如果佛像有所短缺,就会世乱民苦。”

慧达西行,到达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石涧中死去了。其骨并碎,如葵花子大,可以穿在一起。现今在酒泉城西古寺中,塑像尚存。寺中有碑文说:“吾非大圣,游化为业,文不具矣。”

自此后八十七年,到了正光初年(约在520年),忽然天降大风暴雨,雷震山裂,御望山岩崖上挺出一尊石像,身高一丈八尺,形象端庄威严,只是没有佛头。当地官员和信佛居士选择好石块,命令工匠雕塑一个佛头。佛头安装在佛身上,不久就掉了下来,因此人们只好听任佛像无头。此时,北魏朝廷政道衰颓,世乱民苦。慧达的预言实在灵验。

到了北周元年(557年),凉州城东七里涧,忽然有神光出现,昼夜通明。看到的人觉得很奇异,就前往看看究竟,却是一个佛像头,人们擎执于山谷,安装到岩崖佛像身上,佛头和佛身宛然符合,原如一身。仪容雕缺四十余年,身首异地二百余里,相好完备。太平之年,从此开始。保定元年(557年)此地建成寺院,名叫瑞像寺。寺里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相续不断,但无法测定,钟声从何而来。

建德初年(572年),佛像的头多次掉落,大冢〓和齐王亲自前往观看,命令人们重新安装。但白天安装好,夜间掉落如故。安装数十次都是这样。又更换为其他东西做成佛头,安在佛身,仍旧掉落。后来,周武帝毁灭佛法、焚毁寺院仅有四年,被邻国灭亡。有识之人,明察此事,方知事有先鉴。虽然寺院遭到焚毁废除,但岩崖佛像仍然挺立。

隋文帝开皇初年(581年),大弘佛法,抄经造像。又重新维修装饰此身尊像,修建更大的寺院。大业五年(605年),隋炀帝杨广亲自前来河西,礼敬此身佛像,并给此寺院施舍重金,重新扩大增建,使寺院更加繁荣壮丽,特此改变原寺旧额,重新题名为“感通寺”。因为这个缘故,又命画师工匠对这尊佛像模写传形。其身形不可测量,约高一丈八尺,刚测下尺度,最终总是变异,致使人们对佛崇信,寺院日渐增新。

我〓因贞观初年(627年)历游关外,所以拜访了慧达的本庙,他的图像端庄严肃,每日都有很多人敬拜。自石、隰、慈、丹、延、缓、威、岚等州,都图写他的画像,在当地供养。号名刘师佛。[注释]

①文成郡:古县名。汉代设置,属辽西郡,东汉时废。在现今河北卢龙县。

②大冢〓:周代官名,六卿之首。后世把吏部尚书亦称作大冢〓。

③此处“我”,指《续高僧传》的编著者唐代高僧道宣。他曾亲自拜访慧达本庙和图像。[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大唐西明寺高僧道宣编撰《续高僧传》卷25《慧达传》节录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50册,第644页。

二、有关刘萨诃的事迹还见如下资料:

(1)梁·释慧皎编撰《高僧传》卷13神僧部中《慧达传》。但无刘萨诃预言番和郡御望山谷出佛像的事迹。见《大正藏》第50册,第409页。

(2)明成祖朱棣编撰《神僧传》卷3《慧达传》。内容比《续高僧传》简略。见《大正藏》第50册,第965页。

(3)《法苑珠林》卷103《感应缘》中引录《冥祥记·晋沙门慧达》,对刘萨诃因酗酒暴死,魂游地狱众苦的景情描述十分详细。但无刘萨诃西行河西,在凉州番和郡预言御望山谷出佛像之事。

(4)《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见《大正藏》第52册,第404页。

(5)《广弘明记》卷15《佛德篇·瑞像佛集》中录《凉州番禾县瑞石像》。见《大正藏》第52册,第202页。

(6)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遗书文献《刘萨诃因缘记》。见伯希和劫经目录P3570、P3727,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7)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遗书文献《高僧传赞·刘萨诃》。见伯希和劫经目录P2680,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8)《道宣律师感通录》。见《大正藏》第52册,第437页。

(9)《佛祖统纪》卷36《法运通塞志》,见《大正藏》第49册,第338页。

(10)《释氏稽古略》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780页。

(11)《梁书·诸夷传·扶南国》。

三、有关刘萨诃故事的图像资料:

(1)莫高窟宋代第72窟西壁帐门北侧上角绘有刘萨诃独身画像。有明确榜题:“圣者刘萨诃和尚”。

(2)莫高窟宋代第72窟南壁通壁绘有《刘萨诃因缘经变》。此壁经变画以刘萨诃预言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出佛像为主,同时参考糅合了其他经典中有关刘萨诃事迹的情节。

(3)据敦煌研究院史苇湘先生考证:莫高窟唐代第203窟、第300窟、第323窟西壁佛龛山峦影塑中的依山佛像是“凉州瑞像”,即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所出佛像的模塑。

(4)据敦煌研究院史苇湘先生考证:莫高窟五代第98窟、第61窟西壁背屏后面所画的佛像是“凉州瑞像”,是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所出佛像的模写。佛像侧面所画的猎人射鹿和僧人训诲画面,是表现《刘萨诃因缘记》中的故事情节——刘萨诃杀生作恶,受其前世之师说法训诲而出家学道。以上两条,见史苇湘先生《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

(5)敦煌藏经洞发现绢画中,有残存半幅《刘萨诃与凉州瑞像变》。见斯坦因以劫得敦煌藏经洞遗画所编著的《千佛图录》第13图。

(6)敦煌藏经洞发现绣画中,有一幅精美完整的《凉州瑞像图》。见斯坦因以劫得敦煌藏经洞遗画所编著的《千佛图录》第34图。

(7)刘萨诃在甘肃河西、敦煌地区的圣迹传说很多。凉州番和郡即现今武威地区永昌县。永昌御望山圣容寺遗址尚存,依崖瑞像残身保存完好,佛头藏于永昌县博物馆。并在武威市医院原感通寺遗址发现了《凉州御山石像瑞像因缘记》残碑。碑文多半保存。见孙修身、党寿山著《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碑考释》,出处见下文。

四、研究刘萨诃的论著资料:

(1)史苇湘著《关于敦煌莫高窟内总录》第7节《佛教史迹画》。见《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第19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2)史苇湘著《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见《文物》杂志1983年第6期。

(3)孙修身著《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三)》,见《敦煌研究》1982年试刊第2期,第88页。

(4)孙修身、党寿山著《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考释》。

见《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102页。

(5)孙修身著《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见《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4卷第204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版。

(6)孙修身著《刘萨诃和尚事迹考》。见《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编,第27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7)孙修身著《从凡夫俗子到一代名僧的刘萨诃》。见《文史知识》杂志1988年第8期。

(8)饶宗颐著《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见《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336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霍熙亮著《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见《文物》杂志1993年第2期。

(10)卢秀文著《刘萨诃研究综述》。见《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11)陈祚龙著《刘萨诃研究》。见《敦煌资料考屑》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2)[英]·海伦韦尔著《刘萨诃在莫高窟》。

(13)[英]·罗·怀德·菲尔德著《高僧刘萨诃与敦煌壁画》。见《东方月刊》1987年第3期。

(14)[法]·魏普贤著《敦煌写本和石窟中的刘萨诃传说》。

(15)[法]·魏普贤著《刘萨诃和敦煌莫高窟》。以上两条见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第1版。

(16)杜斗城著《刘萨诃与凉州番禾御望山瑞像》。见《段文杰敦煌研究50年
第2个回答  2010-02-25
呵呵,楼主的观察力还是蛮强的,其实历史就是这样,关于某个人的纪录有时候就是如迷雾般,就连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秦王孺子婴的身世他都没有搞清楚(一本书中一说是秦始皇弟弟,一说是其子。司马迁的生活年代距秦始皇不过几十年。)现在如果要是想寻找一位古代高僧的生平纪录,在那个战乱的南北朝时代那是非常难以搞清楚的。民间传说有之,以讹传讹有之,同名称呼有之。
古代的僧人有很多的同名法号,在游僧众多的南北朝时代,其生平记录非常难以保存到现在。所以称为“萨诃”的大有人在,并且在前面只冠以姓氏,所以就更不好确定其何许人也,是否有同名之别。
这就是历史使人玩味的地方,楼主要是有兴趣可以亲自考证一下这个人的生平历史,呵呵,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非常快乐的,也许你还能发现什么惊天的秘密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2-25
这个问题能写一篇论文了!!!估计你是等不到答案了。
相似回答